發新話題
打印

淺談西漢

淺談西漢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
也有以東漢與西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西漢為漢太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其間曾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9年-23年)。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
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在,
「漢人」仍然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亦慢慢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逐漸被稱為「漢字」。

漢初;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
認為漢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代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或「炎劉」。


西漢的建立...
前209年,秦末,由於政令越發嚴苛,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六國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
前206年,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廷。
其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之後兩股勢力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西漢建國。

前期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
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
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誓」。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虛弱,
而漢太祖劉邦在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汗國佔據的河套地區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
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劉邦在世之時,因為太子劉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因為呂后和大臣反對未成。劉邦去世後,呂后之子漢惠帝劉盈繼位。
呂后害死趙王如意,並砍斷戚夫人手足,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漢惠帝因呂后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後抑鬱病逝。此後其子劉恭、劉弘先後即位,
呂后垂簾聽政。呂后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
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封呂氏子弟呂臺、呂產等為王,引發朝中群臣和劉氏宗室的強烈反彈,終致在她身後釀成「周勃安劉」。

周勃、陳平等老臣發動政變,斬殺諸呂,廢掉劉弘,迎立漢太祖劉邦五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他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
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
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
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西元前154年)爆發了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
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彌平,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
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

崛起與擴張
張騫出使西域圖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世宗孝武皇帝,即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
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
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
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汗國。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
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西漢成為當時的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在位後期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
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了衰弱的局面。
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也使西漢不至於衰敗滅亡。
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與民爭利,
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
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
對內繼續休養生息,放寬了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
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
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
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戰略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
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漢武帝中期以來瀕臨崩潰的境況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中衰
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的策略,經常大赦,導致盜賊遍地,土地集中日益嚴重。
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
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劇膨脹。
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
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
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
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基本上漢朝共分為兩個朝代  西漢與東漢  其分界點就在於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 導致西漢的結束  
但若是要以盛世來談 漢武帝劉徹繼承了其祖父與父親的文景之治的平穩盛世 在加以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再加上取消文景之治所使用的老黃學說 無為而治的方針   改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以及當時的漢朝出了許多名將例如衛青 霍去病 李廣 等等
降伏匈奴 朝鮮等等 使西漢成為當時的東亞盟主..
但在他後期卻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以及經年累月的遠征導致前朝所留下的積蓄被他揮霍殆盡
所以在劉徹的治理下由漢朝極盛開始慢慢的轉為衰敗......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