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末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袁崇煥

明末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袁崇煥

韓信﹑岳飛﹑于謙﹑袁崇煥是華夏著名的道德﹑智慧的典範﹐四位名將對中華五千年半神文化的創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各有側重。韓信的貢獻在於“兵學及其運用”﹐岳飛的貢獻在於“忠”之內涵﹐于謙的貢獻在於“清正廉明,興利除弊,剛正不阿”等﹐袁崇煥的貢獻在于戰略上。

惡勢力為破壞中華半神文化﹐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違反自然規律﹐以給人造成”這樣做會不得好“的錯覺﹐將華夏子民引向背離及淡忘傳統文化﹑智慧﹑道德的歧途﹐以便破壞華夏子民的正氣﹐進而毀滅中華民族。惡勢力對韓信﹑岳飛﹑于謙﹑袁崇煥的志嚮及所為是極端害怕的﹐因此不擇手段﹐對他們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極端迫害﹐而其中對袁崇煥的迫害是最惡劣的。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原籍廣東東莞,從祖父那一代起,遷居廣西藤縣。袁崇煥少年時便以“豪士”自許,喜歡旅行。他中了舉人后再考進士,每次上北京應試,總是乘机游歷,几乎踏遍了半個中國。袁崇煥最喜歡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談天說地,談話的內容往往涉及兵戈戰陣之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袁崇煥總是向他們請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並有志于去辦理邊疆事務。

1617年(万歷45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兵攻明,次年攻占遼東重鎮撫順。明兵大敗,總兵官張承蔭戰死,万余兵將全軍覆沒,舉朝震駭。

1619年,遼東經略楊鎬率明軍十八万,葉赫(滿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鮮(中國的屬國)兵二万,兵分四路,大舉進攻後金。清兵八旗兵約六万人,集中兵力,專攻由總兵官杜松率領的明軍主力---西路軍。西路這一仗,稱為“薩爾滸之役”。明後金兩軍列陣交鋒之時,突然天昏地暗,數尺之外甚么也看不見。杜松臨陣犯錯﹐下令全軍點起火把﹐後金兵見狀用箭向明軍猛烈射擊﹐努爾哈赤統兵六旗作主力猛攻,他儿子代善和皇太极各統一旗在右翼側攻。杜松身中十八箭而死,總兵官陣亡,明軍大亂,六万明兵主力全軍覆沒。其它各路明軍大驚﹐不久﹐明朝其他各路進攻部隊都相繼潰敗。明軍北路總兵官馬林﹐東路總兵官劉衽陣亡。

這一年﹐袁崇煥在北京參加廷試而中進士。楊鎬于2月誓師遼陽,3月間即四路喪師﹐袁崇煥這個向來關心邊防的新進士一喜一懮,他那時在京城,听到不少遼東戰事的消息。袁崇煥中進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努爾哈赤大敗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宁。之后,明廷派天啟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這一年﹐袁崇煥到北京來報告職務。由於他平日是很喜歡高談闊論的,自然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軍事才能,于是袁崇煥獲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這時﹐後金兵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四年多的時間內,覆沒了明軍數十万,攻占撫順、開原、鐵岭、沈陽、遼陽,直逼山海關。

就在這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見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訝,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關上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 他的豪語使朝中大臣們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久袁崇煥即到了山海關。

後袁崇煥申請由自己帶兵五千進駐在山海關北面200裡的宁遠﹐經攷察寧遠地勢﹐袁崇煥主張筑城宁遠。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對,認為宁遠太遠,守不住。大學士孫承宗是個有見識之人,親自出關巡視,了解具体情況,接受了袁崇煥的看法。1622年9月,孫承宗派袁崇煥与副將滿桂帶兵駐守宁遠,這是袁崇煥領軍的開始。袁崇煥到后,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的進行筑城,立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袁崇煥与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時人人盡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基礎。這座城牆把後金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後金兵引進關來,不知道還要阻擋多少年。

對於防守遼東﹐擊敗後金﹐袁崇煥有其極其獨特的戰略思想﹐這些戰略思想後來成為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一部份。

當時的明王朝可說是一條千瘡百孔的大船,風雨飄搖,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遼東邊患是這條船上最大的漏洞。遼東軍費,稱為「遼餉」,明初每年只用白銀40多萬兩,萬曆年間增至200多萬兩,天啟年間增至300多萬兩,再加上各級官員層層貪汙,老百姓負擔奇重,民不聊生。袁崇煥認為,長此以往,等不到後金軍隊打進關來,各地官逼民反,激成民變,明王朝就會垮台。也就是說,明王朝不會在軍事上被後金打垮,卻會在經濟上被龐大的軍事拖垮,以後歷史的發展正是如此。袁崇煥又認為:後金表面上雖然強悍,實際上也很脆弱,他們經濟落後,物資缺乏,日常生活所需,要靠邊境貿易或者掠奪得來。如果斷絕邊境貿易,採取以守為攻,積極防禦的戰略,使他們掠奪不到任何物資,他們就會支持不住。用不著勞師費餉,發動大軍出征,只在邊境建造堅城,長期固守,以逸待勞,就能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戰果,得到最後的勝利。

他所提出的的恢復大計,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是言人所不能言。他並不光是紙上談兵,而是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1626年初他固守寧遠,迎擊努爾哈赤的圍城大軍,取得遼東戰場上的首次大捷。努爾哈赤因傷致死,其子皇太極繼位。次年5月,皇太極親領大軍圍攻寧遠、錦州,袁崇煥據城力守,又擊退敵人的進攻,取得寧錦大捷。這連續兩次大捷,正是袁崇煥本著以守為攻的戰略原則所取得的。且不說他料事如神,至少可以說他頗有遠見。

他雖然一再獲得大勝,卻擋不住朝廷裡許多言官的攻擊。攻擊他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書呆子,這些文官不能理解他以守為攻的戰略,批評他只守不攻,畏敵不戰,使他極其為難。另一類是魏忠賢的閹黨。當時天啟帝寵信太監魏忠賢,但袁崇煥不買魏忠賢的帳,既不行賄,又不逢迎,閹黨對他極為仇視,千方百計要排擠他。他無法應付,又不肯輕易改變自己的戰略,只好稱病辭職。魏忠賢本來對他不滿,這時正好批准他辭職,奪了他的兵權。

袁崇煥去職一個多月之後,時局有了很大的變化。年輕的天啟帝病死,因為無子,由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一個將軍一個令,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更換,卻給了袁崇煥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天啟帝寵信太監魏忠賢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魏忠賢一手遮天,獨攬朝政,明廷的文武百官中,有一大批人都拜到他的門下,當他的乾兒子乾孫子,對他惟命是從。皇帝是死了才能進太廟,魏忠賢在生前就能在全國各地建生祠。他掌握了明廷的特務機關──東西廠、錦衣衛,不論官、民,誰敢私下說一句對他不恭敬的話,就會有小特務告密,被抓來活活剝皮。當時崇禎帝不過是個十七、八歲的小青年,手中又沒有任何實力,繼承帝位之時,正值魏忠賢氣焰熏天。不少人都為崇禎帝捏一把汗,怕他不是魏忠賢的對手。魏忠賢同意他來繼位,也正是看他年輕,覺得容易對付。他繼位之初,不露聲色,對魏忠賢從容應付,雙方相處得還不錯。僅僅過了兩個月,崇禎帝突然下手,把魏忠賢及其死黨一網打盡,一共殺了200多人,魏忠賢本人在流放途中畏罪自盡。崇禎帝這一次暴風雨似的行動使天下震驚,朝廷內外,都佩服他有魄力,有決斷,對他拭目以待,希望他能力挽狂瀾,振興久已腐朽的明王朝。

對於魏忠賢的倒行逆施,崇禎帝一一加以糾正。為了挽回遼東的頹勢,他決心重新起用袁崇煥,賦予重任。

1628年初,崇禎帝隆重地接見了袁崇煥,慰勉有加,表示將對他委以全權,處理遼東軍務。並問他有何想法,有何要求,儘管大膽地提出來。袁崇煥也就侃侃而談,暢所欲言,直抒己見。

袁崇煥說:陛下要我去經略遼東,這正是我平生想做的事,豈有不願之理。既承陛下信任,即請賦予全權。希望陛下用人不疑,對於邊臣「但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如此邊臣才得以放手做事,為國家立大功。

崇禎帝回答說:「可以。朝廷對你,早有考察,絕對相信。你要哪些事權,儘管提出,一定照准。你到遼東,如何開展工作,進行恢復大計,願聞其詳。」

當時袁崇煥的答話非常精闢,短短一席話,勝過萬言書,深得崇禎帝的讚許。他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以我的本領,去解決遼東也就是後金的邊患,那是綽綽有餘;但是要我去應付那些七嘴八舌的意見,我就應付不了。)「事任既重,為怨實多。」(既要承擔重任,難免會得罪很多人。)「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何況謀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要做到許多於國有利的事,就難免對我自己不利。何況把敵人弄急了,敵人也可能會用反間計。) 

對於恢復大計,袁崇煥說出了極為重要的幾條原則。一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這就是說,修築邊城,鞏固防務,讓遼東的軍民承擔起保衛邊疆的重任;讓肥沃的遼東國土養活當地的軍民。不要動輒出動大軍,萬里馳援,既勞師糜餉,勞民傷財,又損耗國力,削弱自己。


對於戰略原則,他提出要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着。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他認為:明王朝經濟發達,國力深厚;敵人經濟落後,要靠對外掠奪才能生存。我們不必和他爭一日之短長,不以打幾次勝仗為得計,而要固守邊疆,使他們野無所掠,時間一長,他們必然要被困死。因此,我們應該以堅守為主;何時發現戰機,也不妨一戰;至於議和,只有在對己絕對有利的時候才談。恢復大計是個長期任務,非短時間所能收效。只有不求虛名,但做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崇禎帝聽了他這番宏論,深以為是,對他的要求滿口答應,讓他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登萊、天津三方軍務」的名義,出鎮遼東。出發之日,劍(皇帝賜給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印(官印)隨行。軍容之盛,前所未有,所經各地,百姓歡騰。

袁崇煥把自己的大營設在寧遠,對遼東各地的明軍作全面整頓。根據以守為攻的戰略原則,只用少數訓練有素的精兵固守邊城,保護老百姓安心耕種,軍民團結,共同禦敵,努力實現「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計畫,為國家節省大量的兵力與糧餉。他估計,像這樣堅持三年五載,後金的物資缺乏,補給困難,各部之間的內部矛盾激化,就會發生動亂。到那時候,明軍再全面出擊,興師問罪,才能徹底解決邊患。

袁崇煥這次出鎮遼東,在一年多時間裡抓緊時間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整頓軍隊,殺了有通敵嫌疑又飛揚跋扈、不聽命令的總兵毛文龍;二是為了爭取修築邊城的時間與皇太極議和,議和事雖不成,邊城卻已修好;三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全力修築邊城與相關的防禦工事。到了袁崇煥蒙冤入獄之時,這些工程大致接近完工,成為邊境上的銅牆鐵壁。在袁崇煥死後的十餘年間,敵人始終不敢從正面進攻,難越雷池一步。

皇太極比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狡猾得多。他摸清了袁崇煥的意圖之後,知道大事不好。如果讓袁崇煥的計畫順利實現,後金就會被困死,再也不能雄踞一方。如果集中兵力,與袁崇煥麾下訓練有素、裝備優良的明軍正面交鋒,那就難免會走努爾哈赤的老路。他在與一些漢人幕僚反覆商量之後,制定了以陰謀為主、用兵為輔的兩手策略,攻擊的目標首先就是袁崇煥。所謂「陰謀為主」,就是不擇手段拉攏、收買魏忠賢的餘黨,盡量捏造事實,散布流言,用反間計陷害袁崇煥,動搖崇禎帝對袁崇煥的信任;所謂「用兵為輔」,就是避實擊虛,避開袁崇煥的正面防地,用奇兵繞道偷襲明朝的後方,到處騷擾,配合反間計,嫁禍袁崇煥,給攻擊袁崇煥的人製造口實。

他們認為,雖然崇禎帝對袁崇煥非常信任,委以全權,但是仍有空隙可鑽。一是崇禎帝太年輕(當時不到20歲),不世故,容易上當受騙;而且他生性多疑,很難堅信某一個人(他在位17年,一共換了50個宰相,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用反間計有得逞的可能。二是朝廷內外,袁崇煥得罪的人太多,魏忠賢的餘黨對他切齒痛恨。他為了堅持實現自己的計畫,對廷臣的不同意見一概置之不理,對一些權貴也不買帳,如果反間計一旦奏效,攻擊他的人必然不少。於是皇太極立即付諸行動。他們有計畫地製造了許多流言,說是袁崇煥只守不攻,是受了後金的賄賂。通過被俘後釋回的明朝太監,使這種流言一直傳進宮廷。他又不惜重金,一再派人收買魏忠賢的餘黨,讓他們不斷地攻擊、誣陷袁崇煥,使得北京城裡謠言滿天飛。1629年秋天,皇太極親率精兵偷襲明朝邊境,通過喜峰口攻陷遵化,進入三河、順義,前鋒直逼北京。

袁崇煥聞訊,即派精兵從山海關回援北京,大破敵軍於北京廣渠門外,敵軍退走。袁崇煥上書解釋說:皇太極的偷襲,屬於流寇性質,成不了氣候,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堅持以守為攻的戰略,拖垮敵人。後來果如他的預料,敵軍在北京附近騷擾一番之後就退到了長城之外。

敵軍雖然退走,北京城裡卻亂成一團。許多人不懂軍事,不明真相,只從一時的現象上看問題,紛紛指責袁崇煥擁兵自重,不肯出擊,縱敵深入。在一片指責聲中,崇禎帝也動搖了,在盛怒之下,將袁崇煥下獄論罪。當時攻擊袁崇煥最力的,就是毛文龍的小同鄉大學士溫體仁。他們羅織袁崇煥的罪名只有兩條:一是「專戮大帥」(指殺毛文龍一事),二是「擅主和議」。最後袁崇煥被被處凌遲,其尸身被不明真相的百姓所食,家屬充軍。噩耗傳到遼東,軍民哭聲動地,遼東前線,一片混亂。皇太極得到消息,大喜過望。

崇禎帝冤殺袁崇煥,已經鑄成大錯,遂為親者所痛,仇者所快,事後追悔無及。這件冤案和歷史上岳飛的冤案、于謙的冤案頗有相同之處。三位主角都是反抗侵略、保衛華夏的民族英雄,都是在立了大功之後,反被本國的皇帝所冤殺。稍有不同的是,殺岳飛是宋高趙構有意為之,其目的是為了向敵人討好、乞和以圖苟安;殺于謙是明英宗朱祁鎮有意為之;殺袁崇煥並不是崇禎帝有意為之,而是他中了敵人的反間計。若從三大冤案的後果來比較,袁崇煥冤案的後果最為嚴重。袁崇煥如果不被冤殺,過不了幾年,他的恢復遼東的大計劃就有可能實現。

惡勢力對袁崇煥所作所為的害怕勝過對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軍事家﹐這也正說明袁崇煥所創造的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最容易危及惡勢力的所要﹑所想的。由於惡勢力對袁崇煥的害怕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因此所採用的酷刑也是最殘酷的﹐不僅如此還讓老百姓恨他﹐遠離他。這都是惡勢力故意干的﹐是為了使人淡化對袁崇煥所創文化之注意。

按照正常的自然規律﹐袁崇煥至少是其所開創的文化維護了大明朝﹐最後使後金向大明朝投降。袁崇煥極受大明朝人(包括後金)崇敬﹐最後于1644年左右善終。袁崇煥過世後﹐後金改為大清﹐入關建立清朝, 似乎為一種可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