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越戰 德浪河戰役 1965

越戰 德浪河戰役 1965

1965年10月下旬,美國第一騎兵師到達越南不久後第一次以直升機空中突擊進行大規模的 Pleiku 戰役。北越軍在中央高地的這個地區有三個團的兵力,把附近的美軍基地包圍起來,引誘南越軍來增援解圍,然後在半途設伏殲滅增援的兵力,典型「圍點打援」的戰術。 但是這次不同,1965年10月28日,美國第一騎兵師投入戰斗,以直升機空中突擊反過來威脅北越軍的後方,降落在離北越地區司令部附近不遠處,造成北越軍方面一陣恐慌,讓部隊趕快撤離交戰地區,向高棉邊境的高地集結整補。
美軍大略知道北越軍在這個地區,但是數量及確實分布地區並不清楚。 11月14日,第一營受命在靠近高棉邊境的一處林間空地突擊降落,進行威力搜索,這個降落區被稱為X-Ray。第一營的人數大約400人左右,由於直升機不夠(這次任務只分配到16架),所以必須要分5個梯次,逐次運到X-RAY。第一梯次的80多人在早上10:30分到達目標區。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正好降落在北越軍集結地區的中央。北越軍第66團第7營在X-Ray西邊不遠的山嶺上,第8營在 X-Ray 東北約半天的路程,第9營在 X-Ray 西南約500碼。
第66團在前面的戰斗中擔任預備隊,沒有什麼損失,所以每個營大概都差不多滿員(550人)。在10月中戰斗損失較重的第33團也在附近整補,散布在周圍大概兩英裡方圓的地區。另外在西邊不遠高地上,北越軍的地區司令部還控制著越共 H-15營,約有600人兵力的游擊隊。北越第320團則在西北約10英裡處。 第一營開始在10:30分降落時,當然一定驚動了北越軍。但是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北越的指揮方面很顯然
犯了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們並沒有馬上采取行動,而一直等到 1 小時又 45 分钟後 的 12:15分--第一營的第三梯次降落後5分钟--才開始攻擊。如果北越軍及時采取行動,在最初的30分钟內就開始攻擊,80個人是無論如何都擋不住的。延誤這麼長 的時間,後果是等到他們開始攻擊時,美軍已經有240人在地面上布防了。
不過即使如此,第一營還是處在一個極不利的地位。他們搗了一個大馬蜂窩,北越方面至少有2000人,兵力比是5:1,美軍唯一比較占優勢的地方是在火力支援方面。
第一營有兩個105mm榴彈炮連(在幾公裡外的火力基地)以及大量的空中支援。

即使如此,他們沒有被吃掉的原因,除了摩爾指揮得宜外(摩爾是韓戰老兵),更重要的是運氣太好--北越指揮官顯然對整個戰況無法掌控,北越部隊也都是逐次投入戰 場,先碰上美軍的正面,耗上一陣子摸清狀況要開始迂回時,摩爾都能及時調動部隊填補空隙--有時是剛從直升機運到的部隊。最危急的時候在兩個連之間的一個200公
尺的大空隙只靠一挺M60機槍在撐著,而摩爾的防線也只守了北西南三面,東面完全是空城計,竟然也沒被發現。在戰斗中有一個排失散,被切斷在外,所謂的「the lost platoon」,竟然也沒有被消滅,雖然傷亡不少,第二天還是連接回來。
第二天後,美軍的增援部隊逐漸到達,第七團第2營和第五團第2營都來支援,北越軍才撤離。在這場戰斗中,第一營79人陣亡,121人負傷,估計北越陣亡600人,傷1200人(主要應該來自炮擊和空中轟炸),美軍俘獲57支AK-47,54支SKS,7支Degtyarev,4挺馬克沁重機槍,2門82mm迫炮,另外就地銷毀100多支雜牌步槍、沖鋒槍,400多顆手榴彈。(北越和越共一向把死傷和武器在盡可能的狀況下都帶離戰場,讓敵人無法確切知道戰果,這也是心戰策略之一。)
第三天,在第一營撤離戰場後,5團2營和7團2營以行軍撤出。兩支部隊在中途分道揚镳,各自前往個別的降落區等直升機來載運。7團2營和5團2營A連一道,往X-Ray 東北的 Albany 降落區前進。在快到達的時候,抓到兩名北越俘虜,沒經驗的2營營長竟然把整個在叢林中拖長到500碼的縱隊停下審訊戰俘,並且把各連連長叫來開會。
這時在 Albany 降落區附近的正是北越66團第8營,33團第1營的殘部,以及33團第3營的營部連,他們並沒有參加前兩天的戰斗。在發現美軍接近時,他們全員出動,往美軍方向接戰。嚴格講起來這應該算是一場遭遇戰。但是美軍整個部隊分的太散,連長們又集中在前頭,指揮層級中斷。一開始接觸,美軍除了前面的營部和最後面的5團2營A連外,完全失去掌握,無法構成有效防御。中間幾個連只能各自為戰,很
快地就被突破,與北越軍混戰一夜。第二天其他美軍部隊來援時,北越軍已經撤退。
美軍死155人傷124人,還有許多人打散了,幾天後才和友軍聯絡上。美軍死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為在那天黎明北越部隊撤退前曾經清掃戰場,把找到的美軍傷患都打死。
北越方面損失應該也不少,美軍增援部隊清查戰場,發現北越軍留下了33支輕機槍(應是AK-47),112支步槍,4門82迫炮,2具RPG發射器,3挺重機槍,估計死傷在400-500人左右。這兩場戰斗震驚了美國本土,因為這是美軍第一次在越南戰場上有這麼重大傷亡。


" 安南 "這個現稱越南人民共和國的狹長國度,自古即為中國的蕃邦,從法皇拿破崙三世開始到 19世紀末,歐洲強權國家對中南半島法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權才算完全建立。胡志明( Ho Chi Minh )的掘起,對於越南的歷史發展影響甚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越南復國之士加上來自中國進行赤化的共產黨員對法國殖民抗爭活動持續不斷,直到德國攻佔歐洲大陸,法國淪陷,遠在亞洲印度支那的殖民主義者,即向當時的亞洲強勢---日本靠攏,接受日本佔領;因而使得抗法份子進而轉向中、英、美等同盟國求援繼續抗爭。大戰期間,以越南愛國領袖身份接受蔣介石( Chiang Kai Shek )政府政治庇護的胡志明,在 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領著在 1941年中國境內組成的" 越南獨立同盟 "( 越盟 )及一批訓練精良的越軍,隨著準備赴越南北部受降中國軍隊迅速進入河內(Hanoi),取得抗法越南領袖的地位,隨即在該年 9月 2日建立了包括全越南在內的" 越南民主共和國 ",但此時並未公開其具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本質。   

            另一方面,在越南南部接受日軍投降的英軍,將原本遭囚禁的法軍釋放並予以武裝,很快的便又恢復了對越南南部的殖民統治,並於中國軍隊受降完畢撤離後重回北越,與胡志明政權談判數次無交集之下,於南越成立了以法國政府為後盾的越南政權與北越的胡志明政權對抗;從此開始,越盟正式與法國翻臉交火,退入鄉間,展出對法國的" 解放戰爭 ",此時其濃厚的共產色彩逐一浮現。這場法越戰爭前後延續了 8 年之久,雙方軍民延續了 8 年之久,雙方軍民死難共計約92,000人,最後法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無暇再支援亞洲殖民戰爭,終於 1954年 5月 8日向越盟低頭,並經國際大規模協調達成停火協議,遂於 1954年 7月21日於日內瓦簽署和平協定。此一協定將越南依北緯 17度剖分為南北兩部,並約定 2 年後的 1956 年舉行全越統一選舉,此時胡志明所領導的北越政權日益壯大,許多無法接受共黨統治的北越人民紛紛南移投靠由美國支持的吳廷琰( Ngo Dinh- Diem )政府," 全越普選 "已無法達到公平的結果,並得到在聯合國中地位最高的美國支持下拒絕合談及選舉,日漸形成南北兩極化的對立,越南的政權爭奪戰再次展開。

美國的介入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相較於歐洲各國忙於戰後重建,美國躍升國際舞台成為世界強;韓戰後,共產主義赤化世界的野心逐漸擴大。越戰初期,美國僅向其所支持的吳廷琰政權提供武器及顧問,協助對抗共黨暴動,但在中國及蘇聯共黨後盾下威脅日益增大之下,美國對越戰的投入也愈陷愈深。1964年北越正規軍( NVA )大舉南侵,次年2月南越岌岌可危,美國總統詹森( Lyndon Johnson )下令空軍轟炸北越,四星期後,3,500 美國海軍陸戰隊從" 大南 "( Da Nang )登陸,美國正式" 干預 "越南內戰,越戰的" 美國化 "便由此開始。  

             美國加入越戰至 1968 年達到顛峰,赴越美軍人數已達 500,000名,一般士兵平均年齡21歲,多數為全美各地徵兵處召集而來。截至1968年 12月 31日,美軍在越南的死亡人數已高達30,568 人,同時期北越的滲透活動比預期的還要活躍,加上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在強大的政府壓力下,美國總統尼克森( Nixon )計劃開始撤出美軍地面部隊。1975年 4月 29日西貢淪陷。

越南年表    1945 ~ 1975

1945年  
胡志明宣佈越南獨立,並成立"越盟"(Viet Minh);法國拒絕承認,並再次佔領"印度支那"為殖民地。

1953年 11月
法國陸軍攻打奠邊府(Dien Bien Phu)與越盟部隊激戰。

1954年03月
北越重鎮奠邊府為50,000名越盟士兵所圍,全軍盡沒。

5月07日 奠邊府淪陷。

7月20日 法國與越盟同意結束敵對狀態,並以北緯17度將越南劃分為南北兩區。北越由胡志明和越盟建立一具有共產色彩的政權,以河內為首都;法國部隊帶領著數千名反共產主義的人民,以吳廷琰為總統,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越南共和國( RVN )。

1959年
來至北方的滲透者以變成共產黨在南越最重要的支援。北越軍( NVA )和寮共聯手編組了一支特殊運輸部隊,並利用一條貫穿全越的叢林便道交織成一道密集的運輸網路,對於潛伏在南部的越共( Viet Cong )提供了最快速的資源補給,這具體的威脅已直接影響美國對越南的顧問、武器裝備及戰術策略方向。

1960年12月
河內政權在南越創立"國際解放陣線NLF(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即越共,於游擊戰中發現約700人的美軍顧問團、南越政府軍( ARVN )及吳廷琰政府正積極從事動員徵兵。

1961年
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就任美國總統,突然對南越擴充部隊及經濟援助以幫助平息日益擴大的暴動問題。當時越南約有16,000名美軍顧問。

1962年02月
美國三軍聯合參謀總部設立"美軍駐越軍援司令部"( MACV )。

1963年 11月01日 美國對吳廷琰政府推動武裝政變,吳廷琰與其兄身亡。

11月22日 甘迺迪遇刺,詹森( Lyndon Johnson )就任美國總統。

1964年08月02日 美國驅逐艦於公海之東京灣遭北越巡邏艇攻擊,美軍立即發動空襲北越沿岸,美國總統詹森更要求國會全面性通過所謂"東京灣決議案",並授權採取所有的必要措施,包括武力的運用,以保護美國部隊、顧問組織及幫助需要外援保衛其自由的東南亞共同防禦條約會員。

1965年  3月 2日 :美國展開對北越連續性轟炸行動。這項名為"霹靂轟炸"( RollingThunder )的空戰計劃共持續 3 年之久,落在越南土地上的炸彈,超過二次大戰期間落在歐洲大陸上的炸彈總數。

03月08日美國第一支地面作戰部隊---海軍第 9 陸戰團由南越的 Da Nang 登陸。

05月
為確保西貢周圍美軍基地安全, 美國總統詹森批准派遣第 173 空降旅前往越南,駐守西貢西北之Bien Hoa,此時美軍已在越南投入超過50,000人。

07月 28日 美國總統詹森宣佈展開對越軍援計劃,每月增派 17,000 名並逐月徵召35,000人入伍訓練,以達到年底175,000名的目標;並編制第 1 騎兵師( 空中機動 )其它如第 101 空降師、第 1 步兵師及數以百計的後勤單位開赴越南,此時美國已決定全面介入越南戰爭。

11月
北越軍第 66 團先遣部隊沿著德浪河( Drang )從柬埔寨邊境進入越南中央高地,美軍第 1 騎兵師出動大批直昇機中隊直接進入高地並與北越軍正面衝突,由於美軍第一次運用空中機動作戰相當成功,這項戰術也廣泛被運用往後的越南叢林;經過 35 天激戰,北越軍第 320、33、66 團共損失 15,00 多人,美軍陣亡 305 名,這場意義重大的德浪河谷保衛戰,不僅是戰術上的成功,更確保了美軍特種部隊在波萊梅( Plei Me )基地的安全,同時也是美軍第一次與北越軍隊正面衝擊,一場詭異血腥的纏鬥正式展開。
註 : 1965 年 7 月第 11 空中突擊師改名為第 1 ( 空中機動 )騎兵師。

11月08日 美軍第 173 空降旅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抵抗,一支精銳的越共部隊緊緊的包圍著美軍營區使得空中及火砲支援無法奏效。

1966年
美軍第25步兵師於年初抵達越南。主要負責西貢以西及西貢河沿岸的防線。其中兩個旅並同時支援介於西貢與敵軍基地間Tay Ninh省之安全。圍繞在高地四周的幾個主要城市─Pleiku、Kontum、Ban Me Thuot和Da Lat皆由美軍與南越部隊駐紮,少數穿越高地的公路倚賴美越聯合部隊防守並增派陸軍特種部隊與當地的原住民Montagnard對企圖橫越邊界的敵軍加以監視。

02月
北越部隊錯估位於A Shau山谷內的特種部隊營區,使得北越軍大量的儲備軍需並大規模的由高地向山麓下滲透。美軍在1966~1969年間於高地的多次衝突曾被後人廣為描述,但多為一些無用的掃蕩搜查行動,其主要的幾場戰役都是由北越部隊發動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