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在中華民國(台灣)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負責人兼發行人為葉一堅,總經理為曾孟卓,社長為杜念中,總編輯是陳裕鑫,總主筆是卜大中,顧問是筆名司馬文武的江春男。

報紙名稱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所想出來的,他認為:「若當初亞當和夏娃沒有咬下蘋果,世界上就不會有善惡,也沒有新聞的存在。」[2]因此將報紙命名為《蘋果日報》。

2003 年5月2日創刊當天,蘋果日報的份量遠超越當時市面上其他台灣報紙、以全彩印刷和低價(當時大部分的主要報紙都為了與蘋果日報競爭,由售價新臺幣15元於同日降價至新臺幣10元,而蘋果日報剛上市時以新臺幣5元促銷,到下月調整至新臺幣10元),因而快速搶下大量台灣市場。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着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目前為台灣境內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特色

中立性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為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蘋果日報》的〈蘋論〉(蘋果日報社論)則多出自其之手。卜大中一般認為政治色彩為淺綠。顧問江春男則因曾與前民進黨政府互動密切,且為《自由時報》系統下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的創報發行人兼總編輯,故一般認為立場較明顯。

《蘋果日報》在敏感政治議題上都有詳細的報道以及尖銳的評論。[3][4]例如兩岸關係報道上,《蘋果日報》稱呼對岸時皆以「中國」稱呼,並未使用偏藍的觀點之「大陸」或較為中性的「中國大陸」或「中共」,且報道對岸新聞時多屬負面消息;另《蘋果日報》之社論與國內要聞強調臺灣主體性,使得泛藍民眾質疑《蘋果日報》在兩岸立場上偏重獨派。而泛綠則認為《蘋果日報》還是統派媒體,只是《蘋果日報》的「統」有兩大特色:反對「中共獨裁政權」(在推翻或更替中共政權前,不支持中國統一),而傾向兩國論(以「國對國」模式統一)。故《蘋果日報》直接以「中國」一詞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代稱,顯示其立場偏向認為台灣(在政治上)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不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為大陸、中國大陸、中共甚至內地等內部稱呼內部的名稱。而是以臺灣是站在中國的外部的立場,以外部名稱中國稱呼之。另外,《蘋果日報》基於「破除偶像崇拜」的理念,尤其致力破除「政黨崇拜」[5][6]。

目前於《蘋果日報》〈論壇〉版中,皆有泛藍及泛綠人士為該報撰寫政論文章,例如趙少康的〈趙少康傳真〉專欄和林濁水的〈非典型論述〉專欄。另有陳文茜的〈我的陳文茜〉專欄、殷乃平等經濟學研究者輪流執筆的〈經濟人語〉專欄、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的〈美國與世界〉專欄(內文經過翻譯)。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卸任後轉任該報顧問的江春男(司馬文武)撰寫〈司馬觀點〉專欄。

娛樂性

由於《蘋果日報》由香港壹傳媒管理,故帶有非常濃厚的壹傳媒風格,也就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之報道方式,且常以大版面之圖或照片置於頭版,吸引讀者;另外,《蘋果日報》亦相當重視八卦新聞,常以頭版或大篇幅報道之,此一特色常引起台灣社會上對該報紙的爭議。

其他

    * 台灣其他全國性報紙,在農曆新年期間大多會暫停出刊或派送報紙,或是以春節前就編撰好內容出刊。《蘋果日報》為台灣首創全年365日皆出刊的報紙。[7]
    * 台灣大多數的報紙都會推出訂閱優惠,長期訂購會比零售價格便宜;但《蘋果日報》是第一家訂閱費用比零售價格高的報紙,之前每份售價為新台幣10元時,訂閱卻是每份15元,多出的5元是送報到府的費用。因此《蘋果日報》是以零售為主。
    * 《蘋果日報》的〈暖流〉及〈投訴〉二版皆為其首創,之前台灣報紙皆無此二版。之後《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紛紛跟進,讀者的媒介近用權獲得一定程度保障,各報正面新聞亦開始增多。
    * 新聞內文中出現之非中文人名、地名會有英文標注。
    * 分類廣告因對廣告格式有規範,故分類廣告版面較他報清爽。
    * 《蘋果日報》每日刊出之《昨日蘋果被發現的錯與批評》專欄,使其得以隨時修正自己的錯別字與報道不當之處。除《國語日報》外,台灣其他各報皆無類似專欄。

內容

台灣《蘋果日報》主要內容目前有六個區塊,分別為:

    * 頭條要聞
          o 頭條、要聞、政治、生活、社會、地方綜合、法庭、論壇、暖流、投訴與服務
    * 蘋果國際
          o 國際新聞、中國新聞、雙語天下
    * 財經
          o 財經焦點、證券、國際財經、科技、創業專欄、地產投資、金融理財以及6份周報(地產王、家居王、豪宅王、好屋王、基金王及投資王)
    * 娛樂
    * 體育
    * 副刊

銷售量

《蘋果日報》為臺灣首家接受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ROC-ABC)稽核發行量的報社(其最大競爭對手《自由時報》亦於2007年加入)。由於ROC-ABC在稽核發行量時不列計「免費報」(即免費供不特定人士自由取閱的報紙),所以台灣各大報紙之中過去僅有《蘋果日報》在其報頭強調「本報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唯一報紙稽核會員」(已在《自由時報》接受稽核發行量之後去除「唯一」二字),暗諷台灣其他報社祇敢宣傳閱報率有多高、卻不敢接受ROC-ABC的稽核發行量。 《蘋果日報》、《壹週刊》發行部商務總監陳貴明曾指出:「台灣報紙雜誌的灌水發行量,大部份來自贈閱的公關行為;但贈閱的讀者不會深入閱讀,廣告效益自然差。」[8] 《蘋果日報》在便利商店的銷售量非常高,比《自由時報》還高;但因《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三報訂閱市場比《蘋果日報》大很多,因此台灣報紙的佔有率統計數據是:《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互爭第一名,而《聯合報》、《中國時報》在第三、四名間競爭。

2008年10月,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進行的「媒體風雲排行榜」結果顯示,民眾最常閱讀的報紙是蘋果日報,其中蘋果日報在報道最詳細、內容豐富多樣、最優質等面向皆居領先地位;另外在對個人影響力最大的報紙調查中,蘋果日報以百分之十八點五居首位;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也是蘋果日報。[9]

爭議

花邊消息

一般的報紙多以政治、經濟、國際等議題作為頭版新聞,但是蘋果日報的頭版則是以本地的八卦新聞、社會新聞為主,且往往以大篇幅報道此類新聞。此特色使許多公眾人物對蘋果日報抱持反感態度,也使該報多次與被報道人進行法律訴訟。

有讀者與民眾認為,《蘋果日報》的內容有過多無關緊要的花邊、八卦新聞,不但與公眾利益不相符、也傷害人權。並可能助長社會跟拍風氣,引進香港惡質「狗仔文化」。

《蘋果日報》經常獨家揭露各種弊端,以及社會的不公平事件,因此也有人認為蘋果能勇於揭弊、不畏強權,並能破除偶像崇拜(尤其是對政治明星的崇拜)。而對於招致負面評價的八卦內容,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新聞正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反應時代風氣。雖然以腥羶新聞為噱頭,不過這些新聞通常都有經過記者跟當事人再次證實,與許多未經查證就出刊的八卦報刊頗為不同。

圖片內容

《蘋果日報》常將傳統上認定為「煽色腥」(或作「腥煽色」,煽情、色情、血腥。譬如:清涼照、走光照、偷拍照、屍體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之圖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頭版。發生社會事件時,《蘋果日報》常以逼真的連環插圖(示意圖),巨細靡遺的描繪事件流程,自殺(最近開始收斂)、犯罪及殘暴行為也不例外。例如台中市長胡志強夫婦車禍受傷,《蘋果日報》頭版刊載邵曉鈴送醫照片,已侵犯當事人私隱權及人格權。《蘋果日報》於2006年11月23日在報上刊登聲明道歉,表示將來在車禍照片的選擇及處理上會更加謹慎。

對於《蘋果日報》過度報道社會事件,有人認為可能因此對下一代造成不良影響,或妨礙善良風俗,而且直接刊登此類照片並不尊重被攝影者,也傷害不少人的人權。蘋果化更成為「媒體品質向下沈淪」的同義詞。也有意見認為「煽色腥」的定義見仁見智,不該強以傳統觀念限制。而且社會大眾也有所需求,反應時代風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