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明朝末年,政治窳敗,民不聊生,各處盜賊蜂起。其中陜西省米脂縣人李自成勢力最為強大。所部眾達十餘萬,山之東,河之南北,無一地不蒙其害,因有流寇之稱。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思宗殉國。明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雖然收復了京師,但清將多爾袞卻擁福臨君臨天下,改國號為「大清」,從此把朱明三百年帝業付之流水。

    這時候明朝的孤臣孽子之中出了一位大忠大義的人物―鄭成功,他一再諫阻他的父親鄭芝龍不要投降滿清,無效後,便據守住金門、廈門二島,積極圖謀恢復大明江山。後因清廷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對鄭成功實行經濟封鎖,再加上當時的荷蘭通事何斌(福建泉州人)再三說服鄭氏攻取臺灣以為生聚休養、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便下定決心把在臺灣的荷蘭人趕走。

    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二萬五千大軍由鹿耳門(即臺南市安南區城西里附近)登陸,先後攻陷普羅民遮城和熱蘭遮城,荷蘭人投降,開始了鄭氏三代二十二年的反清復明的基業。

    鄭成功取得臺灣後,首先把臺灣改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把一鯤鯓改為安平鎮,熱蘭遮城改為藩府,就是他自己的宅邸。承天府的政廳便設在普羅民遮城裡,普羅民遮城就是今天的赤崁樓。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恢復明室為目的,因此明室的遺老,閩粵一帶的移民,也都聞風前來臺灣,臺灣在海上儼然成為一個新天地。

    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即去世,由於他的豐功偉業深入人心,三百年來,臺灣的民眾都把他當成舉世無匹的偉大英雄,最後更把他當作他們敬仰崇拜的神祇。

    清代,曾嚴禁臺灣百姓祭祀鄭成功,可是民間卻以開山王或開臺聖王的名義偷偷祭祀,當前全臺灣各地供奉開臺聖王的祠廟,計有五十八座之多,可見鄭成功的形象是如何地深入人心。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見到老百姓普遍而深入的愛戴之情那麼蓬勃,便建議清廷建專祠,並把臺南市的開山王廟改為延平郡王祠,以順應民心。

    延平郡王祠包括有正殿、外殿、後殿、監國祠、寧靖王祠等,十分莊嚴宏麗,都是聘請當時福州的名匠來負責的。可惜這福州式寺廟建築,近年被改建成鋼筋水泥式,珍貴的古蹟遂遭破壞無遺。

    清李振唐有一首詩寫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延平郡王祭典的盛況,可見臺灣老百姓對鄭成功的懷念之情:

    斑鳩聲裏喚春晴,綠水如環繞畫城;
    閒步夕陽村上路,家家叠鼓賽延平。

    鄭成功歿後他的家人為他蓋了一座鄭氏家廟,位於今臺南市忠義街,現在這家廟雖已殘破不堪,卻是真正耐人尋味的古蹟。此外,鄭成功的墓原來位於今臺南縣永康鄉洲仔尾,清康熙年間雖為清廷遷移回他的故鄉福建南安,但墓跡猶歷歷可尋,在永康鄉縱貫公路臺南國隆大飯店背面,政府應該予以指明納入臺灣古蹟才是。

    清廷領有臺灣以後,不但把鄭成功墓遷走,而且把鄭氏宗族累代的墳墓也一道移回福建南安,可是有一些侍妾和幼兒的墓卻遭遺漏了。今臺南市大南門外公墓中有一座墳,上面寫著「藩府曾蔡二姬之墓」,又臺南市飛機場,舊地名墓庵,也遺有鄭氏的幼兒墳墓,叫做二鄭公子墓。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