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任人擺佈的“亡國太后”隆裕太后

任人擺佈的“亡國太后”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是一位身世淒涼的“亡國太后”,一生從未領受過光緒皇帝的恩愛。晚年雖為尊太后,大清國卻已走向末路。最後為時勢所迫簽署“退位詔書”,反倒使她青史留名。不過,令她做夢也沒想到的是,一生雖任人擺佈,身後葬禮卻隆重有加.甚至出現了舉國哀悼的盛況... ...
  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十,一位名叫葉赫那拉氏‧靜芬的女嬰呱呱墜地。身為滿洲鑲黃旗人的她無疑是幸運的,生就高貴的血統,是慈禧太后之弟、三等承恩公桂祥之女。然而,一切的不幸都在她被姑姑慈禧太后許配給光緒以後開始了。
  1889年(光緒+五)光緒帝18歲,親政在即。慈禧太后為達到進一步控制皇權的目的,將21歲的侄女葉赫那拉氏‧靜芬指配給光緒帝為后,試圖通過皇后對光緒及其政務產生影響,並起到直接掌控光緒言行的作用。正因此,光緒對這一指婚極為不滿。況且皇后貌不驚人,才德平庸,再加上性格膽小懦弱,素與光緒秉性不合。所以她雖身為慈禧至親,卻得不到皇帝的絲毫青睞。同時,光緒和慈禧在政治上的分歧隔閡,更直接導致了帝后之間積怨日深。皇帝將心中對太后的怨氣,以冷漠的方式發洩到皇后身上,因為光緒帝認為皇后並非賢妻,而是慈禧太后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因此,儘管這位葉赫那拉氏‧靜芬有著太后姑姑這個強大靠山做依仗,戴著令世人羡慕的皇后桂冠,但皇宮中的家庭生活卻極不幸福,一生從未領受過皇帝的恩愛。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頒旨:立醇親王載灃3歲之子溥儀為繼位皇帝,即宣統皇帝;命載灃為攝政王。同時,為培植葉赫那拉氏的勢力,又旨意攝政王載灃,凡遇重大事件,必須請示皇太后。宣統帝登基,即尊光緒帝皇后為皇太后,上徽號“隆裕”。
  作為皇太后,隆裕也希望自己能像慈禧一樣垂簾聽政,叱吒風雲,只可惜她並沒有統領全局的能力。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佈獨立。當時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乘機迫使攝政王交出權柄,要脅清帝退位。這使本來已經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更加難以為繼。最終,隆裕太后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以“諸皇族宜俯從民意,以救生靈”,接受《優待清室條例》,簽發《退位詔書》,宣佈宣統皇帝退位。自此結束了清朝200餘年的統治,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清帝退位後,社會各界對隆裕太后此舉大加讚揚,稱其有“讓國之德”,是“女中堯舜”。然而隆裕本人究竟作何感想,其實是可想而知的,因為畢竟大清朝亡在了自己手中,這是她無論如何也不能釋懷的事情。退位後,隆裕太后幽居深宮,極少與外人接觸,憂鬱成疾。在度過自己46歲生日後的第7天,也就是1913年2月22日,病逝於長春宮。
  據載,隆裕彌留之際,對年僅9歲的溥儀說了幾句令在場者無不悲傷落淚的話:“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讀道途,聽汝自為而已。”不過,這位身世淒涼的“亡國太后”隆裕做夢也沒想到,一生作為陪襯,任人擺佈的她,身後的喪禮卻隆重有加、規模盛大。隆裕的逝世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甚至出現了舉國哀悼的盛況。
  清室方面,由清官太保徐世昌、內務府大臣世續組成十餘人的喪禮處,遵照清朝帝后喪儀的舊制辦理。隆裕皇太后的遺體於22日申時殮入梓宮,停靈於皇極殿。宣統帝為隆裕太席上溢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廟號為“景皇后”。
  民國方面,民國總統袁世凱下令,隆裕皇太后葬禮以君主的最高禮儀舉行:全國下半旗三日,為皇太后致哀;文武官員臂戴黑紗二十七日;參議院休會一天;並把2月28日定為祭奠日。當天,袁世凱親自臂戴黑紗,前往祭奠。儘管當時財政狀況十分困窘,但民國政府還是擔負了總計一百萬兩的葬禮經費,並給予溥儀三萬元撫恤金。3月19日,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在大和門前廣場為隆裕太后隆重舉行了“國民哀悼會”。
  據說,各界團體人士踴躍參加,為國民哀悼會的圓滿完成不遺餘力,景象盛況空前。當時的紫禁城被裝點得一派莊嚴肅穆。天安門前的城樓下,紮了七門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樓,正中嵌以“國民哀悼會”字樣;太和門前紮了三門式的大素彩牌樓,上書“哀悼”二字;午門城樓內外,均懸掛了一丈開外的紅、黃、藍、白、黑象徵五族共和的半旗式國旗,並以繩索拉起了萬國旗;門樓牆壁上掛滿了各界送來的沖天大幅挽聯。
  紫禁城內共分設兩處靈堂。一處在皇極殿內,這裏是清官裏最為尊貴的地方,隆裕太后的梓宮(帝后的棺槨稱為梓宮)即安置於此。按清朝舊制,帝、后梓宮形式均為滿人傳統的“大葫蘆材”,皇后的梓宮外面要繪以鳳紋。隆裕的梓宮外面被罩上了奎輿衛送來的黃雲緞底繡著九隻彩鳳帷子的堂罩;梓宮的前面橫放了披著黃寸蟒床單的靈床,床上豎立著隆裕太后全身宮裝的巨幅畫像;兩旁掛著雲頭素幌外罩三拱門四立框的素彩靈龕靈桌上擺放著各種祭奠用品。晚清的皇族、王公大臣們均在此祭奠。一群晚清官員們在這裏盡心竭力地大肆操辦著這位亡國太后的喪事,仿佛是維護清王朝最後的尊嚴。
  據當時各大報紙刊載,隆裕太后逝世後,社會各界為此表示惋惜。駐京各國公使去太和殿致祭外,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由於隆裕去世時光緒的陵寢—崇陵尚未修建完畢,光緒皇帝的梓宮還留存於西陵梁各莊行宮內,因而隆裕太后梓宮也只能暫時存放於此,待崇陵竣工方可一起人陵。1913年4月3日早晨,在民國政府儀仗隊、軍樂隊及傳統的滿族執事引導下,隆裕太后梓宮由九十六抬“落地滿黃”的“皇杠”,移送到前門火車站(西站),其後使用慈禧太后曾經乘過的專列、也是10年前隆裕為慈禧光緒送葬時所乘坐的專車,直接運至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當天下午,隆裕梓宮即與光緒皇帝靈樞一起,在行宮殿內安放完畢。隆裕太后生前是大清國首次乘火車渴陵的人,也是死後梓官用火車奉移山陵的惟一一位皇后。
  1913年底,崇陵修建完畢。同年12月13日,隆裕、光緒梓宮正式葬人崇陵地宮,光緒帝梓宮位於棺床正中,隆裕皇后梓宮位於其左(東)側。
  縱觀隆裕太后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年輕時被光緒皇帝冷落,其地位無足輕重;晚年雖位尊太后,大清國卻已走向窮途末路;最後為時勢所迫簽署“退位詔書”,反倒使她青史留名。儘管作為大清末代太后,隆裕本人對此一直難以釋懷,幾乎是在自責、愧疚中度過了餘生,但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潮流中,隆裕太后畢竟順應時勢,做出了明智的決定。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