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王侯將相,確實有種!

王侯將相,確實有種!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分封制,選拔官員也依靠世襲制度。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公元前209年夏天,陳勝和吳廣領著900名農民斬木揭竿時,曾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驚天怒吼,鬥爭矛頭直指權貴世代高官厚祿、屍位素餐的腐朽吏治。可是社會底層民眾的反抗不但沒有改變現狀,反而使這一制度在後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更加強化。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為管理國家,採用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民間人才,當年曹操就曾被察舉當上了“孝廉”。察舉制較分封制度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是因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有較強的隨意性,為官員的徇私舞弊提供了較大的空間。至東漢末年出現了“桓靈之世更相濫舉,人為之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亷,父別居。’”最為荒唐的是漢靈帝竟然在西園開辦了一個官吏交易所,明碼標價,公開賣官,當時的名士崔烈花了500萬錢買了個司徒,曹操的父親曹嵩出錢一億買了個太尉。
  魏晉南北朝時期,改良了察舉制,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但是由於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順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沒辦法做大官。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使國家吏治一片烏煙瘴氣,官場異常黑暗。
  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至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備,成為國家選拔各級官吏的主要途徑。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科舉制度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官史上新的一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成為出身社會底層的讀書人躋身上流社會、進入官場的唯一通道。為了打通這條唯一的上升渠道,古代多少士子競折腰,十年寒窗,黃卷青燈,懸梁刺股,即便皓首窮經亦癡心不改,無怨無悔!由此看來,“知識改變命運”絕非今人的發明,我們的老祖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這麽想和這麽做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盡管科舉制度自誕生後歷代不斷完善,對科場舞弊的處分也越來越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1905年,清廷正式廢除科舉。
  可見,盡管幾千年來,無論精英還是草根都對官員選拔制度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但是始終都沒能消除營私舞弊、賣官鬻爵的現象;由於父死子繼、封妻蔭子等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更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豪門貴族世代高官厚祿、把持官場的潛規則,直至21世紀的今天。
  如今幾千年過去了,雖經幾度夕陽,卻是青山依舊,由此可見,中國的王侯將相,確實是有種的啊!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