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萬曆三大征考

萬曆三大征考

明朝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間,曾經有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中二次平定國內的叛亂,一次出兵協助屬國朝鮮抵禦日本的侵略。

對於這三次軍事行動的詳細內容,茅伯符著有【萬曆三大征考】一書,敘述非常詳盡。茅伯符,原名瑞徵,字元儀,號伯符,另自號笤上愚公、清遠居士、澹泊居士等,歸安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官至南京光錄寺卿。他是在天啟辛酉(元)年撰述此書,其時離三大征戰僅二十餘年,而且他也參考相關史料記載,所以敘述整體征戰過程非常詳盡,應該都與事實相符。


他在「三大征考序」裡說「神宗皇帝在宥四十有八載,武功維競,而哱、播、朝鮮三大役特著,霆激電煜於今為烈矣。余嘗閱兩朝平攘錄,頗類稗乘小說,摭拾多不雅馴,己得瞿待詔武功錄讀之,所述哱、播情事似屬詳盡,而鋪張間涉巵蔓,不無迕合,朝鮮一案,直縮手祖龍遺燄缺焉不備,往歲歸舟,偶挈有本兵稿略,因出次第參訂,僭為刪輯,旋已久置廢簏,頃龍馭上賓,方開史局編摹,因念證據武功適余舊業,而以屏居荒野,不獲從諸大夫鼓吹,休明聊復點竄前帙,奉揚先帝鴻猷萬一。」瞿待詔即瞿九思,字睿夫,號慕川,湖北黃梅人,萬曆元年舉人,三十七年以撫按疏薦,授翰林待詔,但力辭不受,以講學為業,著有【萬曆武功錄】,記載萬曆年間農民起義及民族相關史料。

茅伯符的友人署名東園老人者,為此書所撰「三大征考敘」中,對茅伯符贊賞有加,他說「余友伯符以循良異等,詔入中樞與謀軍國事,伯符亦留意阨塞險要,陳諸指掌,諸所擘畫動中機宜。會有浮言侵之,竟拂衣笤水上,闔戶著書,居恆伏思顯皇帝臨御久而武烈揚,其最鉅者在東西三大征,因攟摭其事,累累如貫珠。…今正史放失,什不得九,而伯符止據幕府之上功與睿旨之報可者,次第其語,不詭不亢,以成一家言,此又難之難者,至其豫筴東事,若燭照數計,不可謂非文武兼材也夫。」

所謂萬曆三大征者,即萬曆二十年二月至九月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亂的寧夏之役、萬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及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兩次協助朝鮮抵禦日本豐臣秀吉入侵的朝鮮之役、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大戰役最後都獲得勝利。

寧夏之役
哱拜,蒙古韃靼部人,其父兄得罪部族官長被殺,哱拜降明,嘉靖年中,因其驍勇善戰,升都指揮使。萬曆五年授游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人,萬曆十七年以副總兵職致仕,由其子哱承恩世襲其職。十九年洮河受蒙古火落赤等部侵犯告急,哱拜自請前往殺敵,多受巡撫黨馨的壓抑,二十年二月,申請軍糧冬衣未給,於是乘機激眾作亂,佔據寧夏城,殺巡撫黨馨及河西副使石繼芳。
朝廷初以魏學曾為總督,進行圍勦,但魏督戰不力久戰無功,被彈劾降罪。朝廷繼以葉夢熊為總督,李如松為總兵,高價懸賞,凡能擒哱拜父子者,世襲伯爵並賞萬金,擒其他叛軍首領者,世襲指揮使並賞五千金,於是人人奮勇征勦,除決黃河之水灌寧夏城,水深達八九尺,斷其糧草外,並且使用離間之計,讓叛軍首領間自相殘殺,寧夏城終於被官軍收復,九月十七日哱拜自殺,舉家自焚,總兵李如松弟如樟的部屬李世恩,從火中斬哱拜首級,其餘生擒者皆斬於長安市,並頒示天下及四夷君長,寧夏之役終於功成圓滿。


朝鮮之役
萬曆二十年四月,正當朝廷大軍在寧夏征戰之時,掌握日本大權的‘關白’豐臣秀吉派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等人率軍艦數百艘進逼朝鮮,朝鮮國王因沉湎於享樂,疏於防衛,讓日軍很快攻陷慶尚道、釜山、開城等地,國王退避平壤,再退義州,日軍攻克王京,俘擄王子。朝鮮急於向明朝請求援助,派出的使節絡繹於道,萬曆皇帝做出了援助朝鮮、接納朝鮮國王避難的決定。
但當時朝廷大軍在寧夏圍勦哱拜,而且對日軍進攻朝鮮的詳情不明,僅派出游擊史儒等人率少數兵馬前往平壤,因對當地地形不了解,又連日大雨,兵馬陷於困境,被日軍擊滅,史儒戰死,朝廷震驚,任命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正在寧夏征戰的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剋期東征,並優給錢糧軍需,二十一年元月大軍進攻平壤,一舉收復平壤、開城等地,進攻王京時,在碧蹄館受到日軍伏擊,損失慘重。
三月,劉綎、陳璘率水陸軍前來援助,日軍因缺糧退至釜山,開始與明軍談和。日本方面提出七條件:歸還俘擄的朝鮮王子、迎娶明朝皇女為日本后妃、恢復勘合貿易、日明兩國大臣互換誓詞、返還朝鮮四道及王京、以朝鮮王子及大臣為人質、朝鮮不背叛日本。明朝方面提出三條件:返還朝鮮全部領土、朝鮮二王子歸國、豐臣秀吉謝罪。日本並向明朝提請封貢(冊封與朝貢)。豐臣秀吉派出小西飛為使臣與明朝談判,最後達成三項條件:「一勒倭盡歸巢,一既封不與貢,一誓毋犯朝鮮。」豐臣秀吉接受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也接受國王金印及明朝冠服,這場戰事暫時得到平靜。
但是豐臣秀吉的野心並沒有因此消失,日軍並沒有從朝鮮撤退,萬曆二十五年二月豐臣秀吉藉口朝鮮沒有遵守七點約定,再向朝鮮進攻,加藤清正並向朝鮮僧人松雲說日本要取天下,借路朝鮮,語氣極為狂誖。萬曆皇帝任命邢玠為總督、麻貴為大將軍、楊鎬為經理,率兵東征援助朝鮮。二十六年元月楊鎬督師不力被罷黜,改由萬世德擔任經理,並改弦更張,因朝鮮地理隔越、山水險阻,兵聚一處難以成功,因此改分水陸四路,各路均置大將統領,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相機行勦日倭,後李如梅調任遼帥,改以董一元代,各路分道進兵,多有斬獲。二十六年七月六日豐臣秀吉死訊傳來,日軍一時軍心渙散,多有歸國意念,再加上明軍大力追擊,日軍撤退,東征之戰始告結束。

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中國四川、貴州、湖北交界處,古稱夜郎國,唐朝乾符三年,楊端奉命攻克南詔,授武略將軍,正值唐亂,乃留據播州,世代鎮守。明朝沿襲元朝制度在西南地區設置土司,冊封當地領袖官職,明初封楊鑑為播州宣慰使(茅伯符附記:楊鑑一作楊鏗,今以一統志全蜀上夷考為據),

至隆慶六年,播州宣慰使楊烈死,由其子楊應龍承襲。當時四川兵弱,有需動用軍隊時常求助於應龍。但楊應龍驕橫跋扈、做惡多端,貴州巡撫葉夢熊主張勦除,四川巡撫李化龍主張安撫,朝廷命兩省會勘,萬曆二十年楊應龍被逮捕至重慶對簿公堂,論法當斬,但楊應龍向朝廷請求以二萬金抵罪,並表明願率軍五千東征,朝廷當時忙於朝鮮之役,也須軍費,萬曆皇帝考慮楊應龍一向也有功績,遂下令釋放楊應龍,但不讓他參與東征。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到任後,想拘提楊應龍結案,楊應龍盤據播州抵抗不從,朝廷考慮當時朝鮮之役未平,播州事務宜於暫緩,但楊應龍卻不知悔改,繼續做惡於川南、貴州、湖廣一帶,姦淫擄掠、掘墳焚屍,無惡不作。
萬曆二十七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奏請擒賊正法,令都司楊國柱率兵往勦,楊國柱戰死於天邦囤,江東之被罷黜,以郭子章繼任,任命御史李化龍兼任兵部侍郎,節制川胡貴三省兵事,當時東征戰役業已完局,乃將征東大軍劉綎、陳璘等轉調西南。萬曆二十八年二月,明軍二十萬人分八路從四川、貴州、湖廣圍勦楊應龍,楊應龍知大勢已去,雖頑強抵抗,仍被明軍步步進逼,最後偕二妾閉門自縊並引火自焚,其子楊朝棟及部將被擒並斬於市,播州之役終告功成。
萬曆皇帝平定播州之後,實施改土歸流政策,改播州為遵義、平越二府,遵義屬四川,平越屬貴州。
萬曆從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間三大戰役,對內平定叛亂,開疆闢土,對外更確立宗主國的地位,雖然展現強大國力,但所費不貲,據茅伯符在本書上記載,寧夏之役花費二百萬兩、朝鮮之役花費七百萬兩、播州之役花費也超過二百萬兩,造成國庫空虛,而且調兵獨最廣疲,死傷最烈。此三大戰役雖然有成就萬曆武功之效,但國力已經耗弱,明朝國勢從此逐漸衰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