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卡斯
道卡斯族的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 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 帶,西至臺灣海峽。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主要活動範圍以沿 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在行政沿革方面,道卡斯族在明鄭時期,明永曆二十四年(清康熙九年,1670)隸屬天興 縣。鄭經命「劉國軒經略蓬山八社、後龍五社 」,為漢人統治道卡斯族之始。康熙二十三年 (1684)改隸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改隸彰化縣(淡水海防廳),雍正九年(1731)大甲 溪以北歸淡水海防廳管轄,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治由彰化縣移駐竹塹(今新竹市)。光緒元年(1875)以淡水廳之一部分,增設新竹縣道卡斯族歸新竹縣管轄。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准設郡縣,中路新設臺灣府,為省會首府。全省劃為三府,以大甲溪以北至中港溪為界增設苗栗縣、蓬山八社及後龍四社,中港除外,歸苗栗縣所轄。竹塹社、 中港社歸新竹縣所轄。
道卡斯族主要的社有蓬山八社、後龍五社、竹塹兩社。蓬山、後瓏、竹塹三大社的劃分,始自於乾隆初期,有關社餉徵收。由臺灣府志可看出,徵番社銀兩即由崩山社、新港仔社、竹塹社三大社統籌、徵銀,這是道卡斯三大社群之由來。
⊙蓬山八社
蓬山八社南起大甲溪、北至通霄鎮新埔里望高寮 、東至關山刀、雙峰山西湖溪以西至沿海一帶,區內含台中縣:大安鄉、大甲鎮、外埔鄉、后里鎮、四鄉鎮、苗栗縣含莞裡鎮、三義鄉、通霄鎮、銅鑼鄉四鄉鎮。
蓬山八社的由來最早是永曆二十四年(1670),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經略蓬山八社及後龍五社,為平埔道卡斯族歸明鄭統治之開始。
蓬山即崩山,兩者通用。崩山八社指大甲八社, 雖蓬山八社也是指崩山八社。但兩者確有其差別崩山 (水尾山,又名弸頭山)在大甲,蓬山在苑裡(慈和宮的左岸有一小山丘,慈和宮的右邊是莞裡溪)。主要平埔番社有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雙寮社 、房裡社、苑裡社、貓盂社、吞霄社、日北社,雖稱蓬山八社,實查上有九社,因為日北社是到後期才歸順的,所以才會多出一社。區內主要以頂店溪;大安溪、山柑溪、房裡溪;苑裡溪、吞霄溪等沖積平原為主。
蓬山八社以日北社土地範圍面積最大。蓬山八社歷史上較重要的記載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吞霄社平埔族抗官事件,及雍正九年(1731)大甲西社引發的中部平埔族大動亂。
⊙後龍五社
後龍五社南起白沙屯(墩)、通霄鎮之北,北至竹南鎮崎頂一帶、東至八角崠、獅頭山,以西至海, 區內以後龍溪、中港溪兩大溪及西湖溪為主。五社含中港社、後龍社、嘉志閣社、貓裡社、新港社(新港 又分東西兩社)。乾隆初年貓裡社跟嘉志閣社合併為 一社,稱貓閣社;清中葉之後又稱後龍四社。 至於山區部分,泰安鄉、獅潭鄉、南庄鄉是賽夏族及 泰雅族人的分佈區。後龍五社主要鄉鎮以後龍鎮、西湖鄉、苗栗市、公館、頭屋、造橋、三灣、竹南、頭份為五社之地。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入台後,設置一府二縣,苗栗歸天興縣管轄。明永曆二十四年(1670)劉國軒經略後龍五社為後龍五平埔番社之始。蓬山八社的北五社含日北社、房裡社、貓盂社、吞霄社。目前苗栗縣共有平埔族九社,屬苗栗縣境。
⊙竹塹社
道卡斯族以竹塹社範圍最為廣大,南起香山的鹽水港,北至湖口台地、含括桃園縣部分鄉鎮(楊梅鎮一帶),東至關西鎮的馬武督一帶,竹塹社內主要河川有鹽港溪、客雅溪、頭前溪、鳳山溪等。有竹塹社、昡昡社及礁嘮巴社等社。
漢人最早駐紮竹塹是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派左先鋒楊祖駐紮北屯。有關道卡斯族竹塹社最早的記載,應該始自明鄭時期,竹塹、新港仔社的反叛,道卡斯和漢人的第一次對抗事件。在江日昇的臺灣外紀1704)明細記載永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政克塽為防清軍犯台,徵用土番輸送軍需,而引起大規模的反抗事件,竹塹新港仔等社人被記載為計窮投降,事件平定後受撫者回原社居住,不服抗降者率領族人遁入山地。竹塹社歸順清廷始於康熙三十六年,成為熟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諭令平埔各族使用漢姓薙髮留辮,穿戴如漢人。竹塹社獲賜七姓:衛 、黎、三、潘、廖、金、錢等七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