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法國政治家-拿破崙

法國政治家-拿破崙

拿破崙生平事跡
少年時期
1769年8月15日,拿破崙出生於法國南方地中海區域-科西嘉島上的一個小貴族家庭,他共有8名兄弟姊妹。
科西嘉之前本為義大利的勢力範圍,在1768年才由法國取得,拿破崙因此成為法國人。他父親為了使他們融入法國社會中,於1778年將拿破崙和哥哥約瑟夫(Joseph Bonaparte)送到法國本土的軍校就讀。當時他的法語帶有濃厚的家鄉口音,飽受同儕嘲笑,帶動他努力學習的動機,成為表現優異的學生。
1785年,拿破崙從巴黎皇家軍事學院(École Royale Militaire de Paris)畢業,授與砲兵少尉,開啟其軍旅生涯。拿破崙的砲兵專業,奠定日後法國砲兵部隊的精良,成為其攻城掠地的一大助力。
軍旅生涯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局勢開始動盪不安,歐洲其餘國家為了維持所謂的歐洲秩序,組成反法聯盟來圍堵法國革命的風潮,紛紛出兵干涉,此局面給予軍人出身的拿破崙一個很好的契機,讓他成為法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偉人。
法國南方的重要港口-土倫,1793年被英國為首的聯軍佔領,拿破崙在此次戰役中嶄露頭角,展現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充分的利用砲兵的戰力,協助法軍取勝,因此以24歲的年輕姿態,破例提升為砲兵准將。
1795年,法國成立督政府,但在國內受到保王黨份子的強烈反對,不斷地發生暴動事件,而督政府在巴黎的部隊只有5000人,根本無法維持秩序,遂請當時已極具份量的拿破崙來維持巴黎的秩序,鎮壓暴動份子,使得拿破崙開始進入政治的核心圈中,而有成為法國領導者的契機。
第一執政
督政府時期,法國依舊遭到聯軍的圍攻,為了擊敗聯軍,法國採納拿破崙的建議,決定開啟南方戰線,進攻義大利地區來分散聯軍的軍力。由於是拿破崙的建議,自然由其來擔任義大利軍團的司令,來指揮軍團攻入義大利地區。
拿破崙在一系列的義大利戰役中,屢次擊敗以奧地利為主的聯軍,而北方戰線的法國軍團反而節節敗退,使得原先乃是輔助功能的南線戰略,成為保護法國安全的主要戰略,因此拿破崙瞬間成為法國的英雄人物,備受法國人民信任。
奧地利的威脅暫時解除後,法國的思考目標轉向英國。由於英國有強大的海軍實力,法國無法渡過海峽進攻英倫三島,遂希望藉由破壞英國的帝國生命線(與印度的通路),來削弱其實力。因為此因素,拿破崙逾1798年率領含有學者專家的軍隊遠征埃及,在戰爭的過程中,他所帶去的學者有機會在埃及進行研究,開啟近代以來埃及學的熱潮。
遠征埃及時,法國海軍於埃及外海與英軍激戰,被納爾遜(Horatio Nelson)的艦隊幾乎全部殲滅,不但使得法軍再也無法與英軍在海戰中抗衡,更使得法軍被困在埃及動彈不得,無法達成原先的計畫。
另一方面,督政府在歐陸的陸戰中,也無法抵抗聯軍的攻勢,逼使拿破崙放棄埃及的部隊,於1799年11月迅速返國以穩定局勢,他更於當時發動「霧月政變」,成立新的政體-執政府,且在其中擔任第一執政,正式成為法國的領導者。
加冕皇帝
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後,於1801年與羅馬教皇簽訂教務協議(Concordat),進一步取得教會的支持,更加穩固其統治基礎。
1804年3月,拿破崙更頒佈了拿破崙法典,不僅使法國逐步建立完整的法治規章,更深遠地影響許多國家的法律條文至今,可說是拿破崙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同年12月,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中,由教皇主持的加冕典禮中正式稱帝。
稱帝後,拿破崙採取擴張政策,再次引發周遭國家的不滿,遂成立反法聯盟來對抗法國。在連年征戰下,拿破崙於1806年進佔德意志地區,正式結束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將此地區統合成由30多個邦國所組成的萊茵邦聯。此舉雖為控制此地區的策略,不料卻成為日後德意志帝國統一的契機,使德國成為日後法國的勁敵,是拿破崙始料未及的。
拿破崙為了擊敗英國,改採取大陸封鎖政策,期望利用經濟因素來打擊英國,卻因此引起俄國的不滿,導致日後1812年法俄戰爭的爆發,使得法軍在嚴寒的俄國苦戰,損失慘重,是後來拿破崙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法軍兵敗俄國後,德意志地區等國看機不可失,紛紛起兵反抗,拿破崙再次陷入聯軍的圍攻之中,但他精銳的部隊已經不存在,以新兵為主力的情勢下,拿破崙於萊比錫(Leipzig)戰敗。至此,拿破崙只好接納退位的建議,黯然的前去厄爾巴島(Elba)。
聖赫勒島
1815年,拿破崙帶著隨從再度回到法國,試圖東山再起,無奈的是法軍戰力不再,拿破崙的時運不濟,於滑鐵盧戰役被威靈頓擊敗,戰後被軟禁於聖赫勒島(St. Helena)。
拿破崙最後去世於聖赫勒島上,世人對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主要的論點認為他是被隨從毒死的,因為該名隨從的妻子曾為拿破崙的情婦,心生不滿而以毒藥殺害拿破崙。另一種說法,則是認為他是因憂鬱過度,因而死於胃癌。不論此謎題能否解開,或許有其困難之處,但是拿破崙的死因將會如同其事蹟一般,為人所重視而會不斷探究的。

滑鐵盧的失敗
法軍兵寡,拿破侖想「以攻代守」爭取速度與主場優勢,目的在於期待能將聯軍各個擊破,因為聯軍是分別赴戰的,各軍之間會發生先來後到的時間差,可供法軍在有限時間內集中火力對付某支敵軍。若不如此,法軍等到聯軍會了師後才抵抗,面臨的將會是七十萬大軍的圍攻。因此.在下認為拿破侖所設想的戰術並無大礙,仍然堪稱善於用兵。
最大的敗筆在於,正當英法兩軍陷於村莊與山頭的爭奪戰之際,卻半路殺出一支普魯士援軍,而法軍所召的援軍卻趕不及赴戰,拿破侖陷於腹背受敵,終於大敗。(法軍自以為普魯士援軍還在很遠的地方)。
顯然情報是錯誤的,判斷來自於情報,情報有誤,判斷當然容易出錯。普魯士軍隊挺進速度比預測的快,導致法軍的側翼臨危迎戰,但終於還是不敵普魯士的強攻而潰敗,也就是敗於情報的不正確造成誤判。這與孫子所說的「知」有何關係呢?在孫子兵法中以「知可以與戰與不可以與戰者勝」提及「知」為勝利之本之一,而且孫子還以「用間篇」點明了知的方式就是「用間」。用間的白話就是「派用間碟」,目的就是就是「情報的偵搜」。
因此,拿破崙滑鐵盧之敗,是真的敗於「知」。事實上與「知可以與戰與不可以與戰者勝」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拿破侖就算明知不可以戰,也還是必須與聯軍一戰,一代名將怎會坐以待斃呢?所以滑鐵盧之敗於「知」乃是敗於〝用間有失〞導致了〝判斷有誤〞,並非知不知可不可戰。
滑鐵盧另一敗因:天雨讓火砲的威力大打折扣、泥濘讓重裝備機動力變差勁。這使得以砲戰見長的法軍,空有專長卻被老天爺潑水不准發揮。也讓拿破崙難以要求部隊神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