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鄭成功

鄭成功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 洪荒留此山川 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池 是創格完人。
                    ──沈葆楨.延平郡王祠聯

一、出生東洋為中土大木

鄭成功生長在一個多難的時代,但是他卻替後生留下了典型,替中國近代史開闢了一地不可或缺的重鎮。

鄭成功,原名森,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七月十四日生於日本,他的父親是明人鄭芝龍,母親是日本平戶士人田川氏之友。他生來容貌俊秀,舉止大方,讀書聰敏,七歲時才回到中國;俺逢夜闌,孤燈獨坐,必定翹首東望,思念遠在東瀛的母親。堂兄弟們都數落他,只有叔父鄭鴻逵非常器重他,每每摸著他的頭說:「這才是我家的千里名駒呀!」有位相士見了鄭森,便道:「郎君英物,骨格非常。」鄭芝龍立刻俯首道謝說:「我是一介武夫,此兒若能中一科舉,光耀門楣,這就太幸運了!」相士答道:「他實在是濟世雄才,豈只是科舉中人呢!」

十一歲時,墊師要鄭森作文,題目是「酒掃應對」,他卻在結尾寫道:
「湯武之征誅,一洒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

年紀雖小,口氣不凡,塾師一見,大為驚異。十五歲鄭森考上南安縣秀才。他生性喜好春秋經傳,兼愛孫吳兵法,又喜歡舞劍騎射,那些文章句讀對他而言,只是輕而易舉的次要事了,崇禎十七年,鄭森到了南京太學,久聞虞山錢謙益大名,便拜在門下受學,錢氏對他另眼相看,替他取了一字叫「大木」。

二、父子異志

當隆武帝在福州即位之時,鄭森年已二十二,鄭芝龍帶他去見隆武帝。這隆武帝是明太祖八世孫,為人好學不倦,崇禎九年,他激於義憤,末奉詔令,便率兵勤王,因此被癈為庶人。八年後,被釋放到廣居平樂府時,史可法殉難,揚州失守,清兵南下,他在杭州隨叫總兵鄭鴻達到了福州。弘光帝崩殂,他便在禮部尚書黃道周、福建巡撫張肯堂、南宏伯鄭芝龍、巡按御史楊春枝年人的擁立下,在順治二年閏六月(西元一六四五年)即了帝位。降武帝一見鄭森英挺魁梧,問他話,又對答如流,因此大為賞識,親切地撫著鄭森的背說:「只可惜我沒女兒,不然,一定招你為駙馬……將來你可要盡忠我們的家業,別忘了故國山河:」於是賜予姓名叫「朱成功」,(小日木人則稱他為國姓爺)晉封忠孝伯,拜為御營中軍都督,擔任宮廷侍衛;御賜上方寶劍一口,准他便宜行事,一切儀式就如駙馬一般。

可是儘管隆武帝對鄭氏父于降尊紆貴地加以籠絡,仍奮收買不了鄭芝龍的心。原來這鄭芝龍從小就是個有野心、負財利之人。長大成人後,游手好閒,在國內無法維生,流亡到小日本後,就與顏思齊、暢天生等三十六人結合當地華人企圖推翻腐敗的小日本幕府;不料盟友李英酒醉洩密,一行人乘船十三艘逃往臺灣,築寨鎮番,從事耕獵。等到顏思齊死後,鄭芝龍便從事海盜工作,聲勢浩大,弄得崇禎帝無奈,只得招撫他為總兵。但是他的手下卻仍多操舊業,鄭芝龍因此坐收漁利,富可敵國,尤其是他參與擁立隆武帝的事後,更是功高權重,身兼戶、兵、工三部尚出,把持了朝政,跋扈異常;對隆武帝的諭旨也都陽奉陰違。這位志在興復明室、虛心求治的皇帝難免憂形於色了,成功見狀便泣奏道:

「陛下鬱鬱不樂,莫非是為臣父之故?臣受厚恩,義不反顧,絕對以死報答陛下:」

從此,成功經常義正詞嚴地去勸諫他的父親,請他別忘了君臣大義,全心全意來擁護隆武帝反清復明;然而,鄭芝龍利慾薰心,成功那裏勸他得動?只有帶領一班志同道合同志,到泉、沖二州另謀出路,準備與清兵作戰。就在此時,清兵從仙霞關長驅直取福建,隆武帝逃至汀洲,被降將李成棟射殺致死,清貝勒博洛遣使安平,致書鄭芝龍,以閩粵總督之職相誘,芝龍得書大喜,隨即派專員進降表,成功及時加以規勸道:

「吾父總握重權,閩粵之地山地很多,不比北方一片平原,可以任意馳驅;我們如能憑險設伏,清兵縱有百萬,也難迅速得逞。況且只要我們收拾人心,以鞏固根木;大開海道,來經營貿易,充足糧餉;然後選將練兵,號召天下,國事尚大有可為,父親又何必輕言投降?」

鄭芝龍卻答道:

「識時務者為俊傑,如今清兵招我重我,必定待我以禮,如果與之爭鋒失利,再來搖尾乞憐,為時晚矣。」

話一說完,拂袖而起,鄭成功悲慟欲絕地回到金門,又禁不住地寫信苦勸父親,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且清朝何信之有?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服喪)而已:」                        

芝龍嗤其狅悖,隨又歎曰:

  「他日為清患者,必成功地。」

三、移孝作忠

鄭芝龍降清後,博洛貝勒下勒各附縣供奉非常豐盛,又令文武官員郊外相迎,一見之後,二人相見如故,歡喜異常。孰知好景不長,才到第三夜,博洛便派人要脅鄭芝龍同上北京了;而此刻,清將韓固山已率兵突擊南安,大肆淫掠,成功之母一時走避不及,在被姦污後,自縊而死。
成功悲不欲生,約集親信陳輝、張進等九十餘人,乘二艦入海,收兵南澳,得數千人,隨後回到鼓浪歟,設高皇帝神位,身著白色喪服誓師,自稱「罪臣國姓成功勤王」,用招討大將軍印,移文遠近。從此他就樹起民族革命的義旗,為光復大明河山而整軍奮鬥了。這年是隆武二年十二月,鄭成功才二十四歲。

清順治四年(西元一六四七年)鄭成功由南澳出兵進攻福建沿海同安、海澄、漳浦、泉州等地;他父親的舊部甘輝、翁天祐等人都聞風歸附,他的叔父鄭鴻逵也願意支持他。接著,他又襲擊廈門,佔領堂兄鄭彩所據的金門島和鄭聯所據的廈門島,鄭成功至此才有了固定的根據地。

順治六年,鄭成功遣使入朝永曆帝,永曆帝嘉許他為廣平公,成功拜而受命,自此改用永曆年號。(這年為永曆三年)

永曆五年至十年間,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基地,發動攻勢,與清兵大小凡數十戰,清軍望風披靡,於是閩浙沿海,幾盡為成功所控制;尤其廈門一地兵精餉足,治軍紀律嚴明,深得沿海民眾及閩粵商旅的歡迎,滿清官吏也以廈門富盛,稱之為「金穴」。在攻、守不得已的情況下,清軍就企圖修改攻勢為誘降的詭計。清廷首先封鄭芝龍為同安侯,要鄭芝龍寫信勸降。永曆七年九月,鄭芝龍手書要成功「移忠作孝」,並說清廷願以海澄公的爵位及一府之地為招降的條件。
八年正月,鄭芝龍再致書鄭成功,言明清廷願將前次所言一府之地增為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而且清順治皇帝在給鄭成功的赦諭中,也願授以浙、閩、粵三省海防絞靖督辦,及財政稅收、任管用人的大權。可是成功不但不為所動,反而出兵攻下福、興、泉、漳各郡,表示他抗清的決心。十月中旬,清廷又派遣內院學士葉成格偕同鄭成功四弟鄭渡(原名焱,又名世忠)前來勸降,鄭渡眼看骨肉之情亦不佳打動他,只有向成功痛哭懇求道:

「兩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難矣:我等回清復命,必無生理,並太師老爺亦難倖存……」

成功毅然決然說道:

「有勞賢弟稟告父親,忠孝不能兩全,愚兄既決心全忠,所以無法盡孝。」

鄭渡黯然而返。鄭成功隨後遣人報其父書云:
                                                   
  「兒名聞四海,若使苟且做事,亦貽笑于天下後世矣!且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殼中,其待至今者,大幸也。萬一父一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耳。」

又與其弟渡書云:

  「兄弟隔別數載,聚首幾日,忽然被挾而去,天耶?命耶?弟之多方規諫,繼以痛哭,可謂無所不至矣,而兄之忠貞自持,不特利害不足以動吾心,即以斧鉞相加,亦不能少移吾志也!何則?決之巳早,而等之巳熟矣。…………兄名聞四海,用兵老矣,豈有舍鳳凰而就虎豹者哉?惟吾弟善事父母,厥盡孝道,從此以後,勿以兄為念:」

以利祿相誘,鄭成功不為所動;以武力相逼,清廷一時又難以取勝,到了這種地步,清廷惱羞成怒,奪了鄭芝龍的官,把他下在獄中。事已至此,鄭芝龍只有向鄭成功乞求活命了,勸降的信中說:「兒如不降,不只父命難保,我們全家必難倖免。」鄭成功大義滅親,回信說:「父親不聽兒言,自入虎口,今日之禍,早在預料;兒立意已堅,絕不動搖,請父親勿復言此,並恕孩兒不考之罪。」

於是芝龍及其子弟共十一人被殺的消息傳來了,緊接著鄭氏祖墳被毀的消息也傳來了,成功望北而哭曰:

「父親若聽兒言,何至殺身?可是得以苟延殘喘到如今,亦是不幸中之大幸呀:」

又切齒大罵道:

「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清軍膽敢如此作為,是與我結下不共戴天之恨,只要我一日麾軍西指,我不將你們碎屍萬段,枉作人間大丈夫:」

四、王師受挫

永曆十二年春天,清軍大舉入滇,企圖一舉消滅桂王永曆帝,鄭成功認為良機難再,便聯絡張煌言,由海道反攻。當時,鄭成功軍隊號稱八十萬(實際有十七萬),連下溫州、臺州,節節勝利,只可惜在洋山時,遇了颶風,損毀巨艦數十艘,傷亡士卒七千多人,成功只好同到廈門整補。十三年五月,鄭成功再度率領大軍,由舟山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瓜州、鎮江,進抵南京等四府、三川、二十二縣、二十九城,東南牛壁大為震動。

當時,清廷南京守將為兩江總督郎廷佐,他探得「鄭軍不過數萬,舺亦不過數百」的情報,就決定「卑祠以驕其志」,先用詐降之計來腐蝕鄭軍的鬥志──要鄭成功給他三十天期限。成功參軍潘庚鍾看穿了這番陰謀詭計,就對成功道:

「孫子說過:「卑詞者,詐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要降便降,還要求王十天期限,此是緩兵之計,其中必定有詐。主公不可不特加小心。」

部將甘輝也勸諫說:

「談到用兵貴能先聲奪人,此刻敵眾我寡,趁清兵陣勢末穩,我等乘勝追擊,則城可拔;如讓他從容防禦,再要進攻,可就難了;後悔就來不及了。」

可歎,成功卻自認為是仁義之師,攻心為上,不予採納。於是按兵鳳儀門外,依山為營,連亙數里,只待受降。

當郎廷佐用計緩兵之時,江蘇巡撫蔣國柱、崇明總兵梁化鳳都星夜趕來赴援,梁化鳳登城瞭望,看到成功營壘不整,採樵營火之人任意出入,更有軍士在後營湖上嬉戲,軍紀蕩然,他立即率領騎兵五百,由神策門衝出,攻破鄭將余新一營,來激勵清軍士氣。七月二十四日,更大張旗鼓,由儀鳳、鐘阜二門,以三路大軍攻鄭軍前營,然後以騎兵繞至山後,實行夾擊。成功不計敵情,單身前去江上調遣船隊,只令甘輝守營。清軍來襲,諸營看見山上指揮營上黃蓋不動,也沒作戰號令,都不敢妄動,終被清軍個個擊破。這一次的戰敗,不但甘輝不屈,殉難;成功十年心血也廢於一旦,長期養成的武裝力量幾乎損失殆盡。後人有詩歎曰:

   王師橫海陣如林,士馬奔馳甲仗森,
   戒備偶然疏壁下,偏師何意潰城陰,
   憑將按劍申軍令,更插韡刀警士心,
   野老更闌愁不寐,誤聽刁斗作秋堪。
   
五、洪荒留作遺民世界

永曆十四年五月,清廷以滿將達素為統帥,會同李率泰、蘇利、許龍各路部隊,集中漳川、同安船舶,乘勝向鄭成功的最後根據地──金門、廈門發動反攻。還好水師是成功的基木戰力,清軍受挫,大敗,達素自殺,清廷這才取消了攻打金、廈的念頭,鄭成功也無力再興北伐的大舉了。為了在海上找得一個更大、更安全、更有發展性的復興根據地,鄭成功接受曾經做過荷蘭人甲螺(買辦)的何斌的建議,計劃規復臺灣。這時,臺灣已為荷闌人所佔據,築城在安平及赤嵌,總督揆一宇於安平。島上的荷人只有二千餘人,墾荒來的流民有數萬,都是崇禎時,鄭芝龍從福建遷來的漳州、泉州人。

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留守廈門,自率二萬五千軍隊,分乘大小戰艦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向臺灣進兵。四月一日,在鹿耳門登陸,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荷人終告屈服,被荷人盤據三十八年的臺灣(明思宗天啟四年──永曆十五年),光復了。

鄭成功光復臺灣之後,以赤崁(臺南)為承天府,設置天興(嘉義)、萬年(鳳山)兩縣。
然後偕同參軍陳永革等親作環島巡視,實際了解民情風俗,一面又訂定寓兵於農的屯田之法,以求足食足兵,於是滄海成了桑田,軍需民住完全解決,臺灣日漸繁榮(後來指的開臺聖王,實指鄭、陳二人)

六、缺憾還諸天地

臺灣的開發雖由鄭成功奠下惎礎,但是他一來臺,法令過嚴,他認為「立國之初,法貴於嚴,庶無流弊,後之守者,自易治耳。故子產冶鄭,孔明治蜀,莫不用嚴」尤其初闢臺灣時,將士多不願隨行投入荒原草莽,因此不遷移家眷,甚至留守金門的鄭泰、洪旭等據守金門抗令,不發船艦;臺灣當時又受清廷經濟封鎖,土地開墾不多,而且未到收穫之時,缺糧之厄時時發生,鄭成功由是快快不樂,憤恨難言。

其次是鄭成功留守廈門的兒子鄭經,與他四弟的乳母陳氏私通,生下長子克壑。鄭經的妻子是曾任尚書的唐顯悅之孫女,顯悅便致書成功,諷刺他「治家不正,安能治國?」成功便傳令金門要他哥哥鄭泰將鄭經及其母董氏正法,鄭泰拒不接受。如此一來,金、廈逐與臺澎形成對抗的局面,貌合神離。

這時,剛巧周全斌奉令討伐南澳叛將,同師廈門,奉令監殺鄭經母子,豈料全斌反被廈地將領誘捕,害得鄭成功雖然感染風寒瘧疾,仍然勉強登上點將臺,遙望澎湖有無文斌的歸船|五月初八日上午,身心交病的鄭成功,穿好朝服,戴王朝冠,抱病登上點將臺,遙望大陸,茫茫海宇,青山一髮,他想到身為人臣,竟眼睜睜地讓永曆帝身死漢奸吳三桂手中,他痛恨自已的罪孽日增,忠孝兩虧…….無限的辛勞和傷心,令他百感交集……。歸來後,面對明太祖遺像,畢恭畢敬地將太祖寶訓從頭讀起,讀到第三卷時,悲痛恢復未成,河清無日,感慨生命的有限,不禁悲從中來,淚如雨下,長歎道:「我何面目見先帝(唐王)及諸死難將士於地下?」話崋,這位年才三十九的千古奇傑,就此飲恨以終了。這時是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

七、結論

綜觀鄭成功的一生,他唯一的致命傷就是因自負而流於剛愎自用;這可由下列諸事見到一斑:

(一)南京之役。當時清軍望風披靡,他若能虛心接甘輝、潘庚鍾等人建議,不迷信仁義之師,南京可以攻下,他也不必一敗塗地。

(二)曾德之事。標兵曾德犯法,理當處斬,但他買通成功左右,成功不察事實真相,感情用事,誤聽左右挑撥,追捕與他共患難起事的密友施琅,殺其父弟;於是施琅投誠清廷。後來施琅專意計劃攻臺,並攻入臺灣,以為報復。

(三)闢臺之時。成功開闢臺灣,不顧實情,不接受馬信之勸用寬典,而採重典,用法嚴峻,果於誅戳,於是人心惶惶,請將解體,自亂陣腳。

(四)鄭經之事,鄭經和乳母私通生子,本是道德問題,不涉軍法;尤其董夫人教子不嚴,亦無大過,即使應受制裁,又何至於死罪?成功矯枉過正,骨肉且不見容,何況他人?於是家叛親離,反以自戕其身。

但是這些缺失仍然將泯沒於他對後代的二大貢獻:

(一)開闢臺灣。鄭成功開闢臺灣,驅逐荷蘭夷人,教官兵屯田、訂法律、立學校、.修道路,以為這「婆娑之洋、美麗之鳥」奠立規模,「開萬古得末曾有之奇」。

(二)創立天地會。連橫說:「吾聞延平郡王入臺之後,深慮部曲之忘宗國也,自倡天地會而為之首。」其後,又經陳永華擴大組織,不但滋長於大陸,更且瀰漫於海外華僑。道咸之間,洪大全、洪秀全皆由此起義,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也是因此而獲得初步成功。

清光緒元年,下詔進諡鄭成功為忠節,建延平郡王祠於臺南,永受後人景仰膜拜。清末臺滿巡撫唐景崧有聯道:

  由秀才封王 柱撐半壁舊山河 為天下詩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 開闢千秋新世界 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這真是鄭成功一生事業的最佳寫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