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到底是誰害了岳飛?
岳飛到底因為什麼罪名下獄被害的?很多人都知道“莫須有”(這事沒準兒有)。莫須有,不是個罪名。而是秦檜應付韓世忠質問時隨口說的搪塞之辭。
事情的本末大致是最初岳飛的部將王雕兒(王俊)被秦檜、張俊等人策反,出面寫告首狀,說了許多岳飛準備召集舊部張憲等人謀反的事情。據此,先拿下了張憲和岳雲;接著就有了楊沂中廬山誘捕岳飛的故事。岳飛下獄後,第一次由何鑄審案,未果;秦檜對此的態度是不換立場就換人,何鑄被派到金國出差,換萬俟卨主審;萬俟卨又把王雕兒等人找來羅織罪名,搞了好長時間,實在是沒法以謀逆來定案。最後,只好胡亂整了些材料,罪名主要是兩條,最重要的一條還不是王雕兒出首的,而是以前一些諫官指責岳飛的問題,受御札十五次而坐觀勝負、逗留不前,還有一條指斥乘輿,意謂講皇帝的壞話。定了罪,還要罰當其罪。萬俟卨找人開會,好些人不同意判岳飛的死罪。為此一拖再拖,秦檜很不高興。到了當年臘月二十九,秦檜坐在書房吃柑,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他老婆王氏比較懂他,勸他做事果斷點,捉虎容易放虎難,秦檜聽了老婆這話,才下決心了。
《說岳全傳》裡有一個情節,岳飛受命回朝,路遇金山寺道悅禪師,禪師送他四句偈言,所謂歲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荼毒。老柑騰挪,纏人奈何。切些把舵,留意風波。說的就是這段故事了。整岳飛的時候,另一個抗戰派的大將韓世忠也被朝廷搞得心灰意冷,辭去了樞密院使的實職,他看岳飛的案子實在搞得太不像話了,跑去質問秦檜,那意思是你們說岳飛謀逆,到底有沒有証據,沒有証據就得放人。秦檜搪塞他的話就是,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很憤怒,可是又拿眼前這位權勢派人物沒辦法,只好丟下一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走了。從這個故事,看得出韓世忠的人品還是不錯的。同是南宋初期的將帥級大佬,張俊到後來是一門心思要配合秦檜害岳飛,楊沂中也充當了幫忙的角色,只有韓世忠在挺岳,雖然他自身難保,挺岳力度也不夠,但至少亮明瞭自己的態度。
這些人都是在同一局棋裡的局內人。局內人的講話、態度,對局面都會產生影響。比如何鑄,本來是彈劾過岳飛的,可能對岳飛也沒有什麼好感,但當他真正受命去審理案子後,他發現要幹這種構罪誣陷的事情實在太昧良心了,就找秦檜撂挑子;再比如被萬俟卨找來統一思想的大理寺丞李若樸和何彥猷,就主張証據不足,最多判兩年徒刑,多了不行。當然,這些人胳膊扭不過大腿,最終還是要按照秦檜的意志來辦。 很多年以後,人們再回頭看這一局棋,不免要為岳飛一嘆。
不過,大儒王夫之對這一棋局的看法就更深一層。在《宋論》裡,王夫之專門有一節討論岳飛案。他甩開是不是冤案這個問題,直接追問岳飛到底為什麼成了冤大頭?「帥臣之得令譽也有三:嚴軍令以禁掠奪,為軟語以慰編氓,則民之譽歸之;修謙讓以謹交際,習文詞以相酬和,則士之譽歸之;與廷議而持公論,屏奸邪以交君子,則公卿百僚之譽歸之。岳侯之死,天下後世胥為扼腕,而稱道之弗絕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處功名之際,進無以效成勞於國,而退不自保其身。遇秦檜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檜之奸而抑難乎其免矣。宋氏之以猜防待武臣,其來已夙矣。高宗之見廢於苗、劉而益疑,其情易見矣。張浚之褊而無定,情已見乎辭矣。張俊、劉光世之以故帥先達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秦檜之險,不可以言語爭、名義折,其勢已堅矣。... ...合宰執、台諫、館閣、守令之美,而皆引之於身,以受群言之讚頌。軍歸之,民歸之,游士、墨客、清流、名宿莫不歸之。其定交盛矣,而徒不能定天子之交;其立身卓矣,而不知其身之已危。」
寫得很有文採。到底誰害了岳飛?是趙構、秦檜等人;但是岳飛自己也不是沒有責任,那些沒事就吹捧岳飛的人則更可惡。王夫之的意思簡單說,就是岳飛不太懂得安身定交之道。宋朝皇帝世代相傳的家法就是猜忌武將,而岳飛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帥,不但和士兵打成一片、和老百姓魚水情深,居然還能和文人墨客詩文酬唱、和朝中諫官批評朝政。與此同時,卻完全不顧及趙構、秦檜、張俊等人的感受。這種現代人所謂只拉車、不看路的行為,還搞得這麼高調!不整你整誰?
這個局外人的看法,雖是一家之言,卻值得細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