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從明朝的“大議禮之爭”事件看儒家精神

從明朝的“大議禮之爭”事件看儒家精神

  “大議禮之爭”事件發生在明朝嘉靖皇帝執政時期。嘉靖之前的明武宗皇帝逝世後,由於武宗沒有留下子嗣,又是單傳,因此皇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
朱厚熜弟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繼位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嘉靖皇帝為了一己之私,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嘉靖這種嚴重違法亂
禮行為遭到一大批正直大臣的強烈反對。對這個大是大非問題,眾大臣表現的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一篇接著一篇。就在嘉靖準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儒家的叛逆者張璁跳了出來,為嘉靖皇帝辯護。嘉靖皇帝看到張璁的奏章深受鼓舞。於是堅持為自己的父親要名分。
  由於嘉靖皇帝對張璁的支持,一些人見風使舵, “議禮派”一方的力量逐漸增強,但反對議禮的力量也很強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經過幾回合的你來我往,終於爆發了“血濺左順門”事件。由於“議禮派”逐漸佔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1524年盛夏的一天,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御使30人等共229人跪伏在左順門前,從早上7時至中午11時。嘉靖皇帝大怒,下令錦衣衛將為首的豐熙等8人逮捕入獄,目的是懲一儆百,誰料群臣仍然不罷休,繼續長跪,並悲哭震天。嘉靖皇帝動了殺機,命太監將跪伏官員名字全部記下,同時對大臣痛下廷杖。
  一時間,左順門前,錦衣衛使棒如雨,血肉橫飛,陰風慘慘,呼號長鳴。無論錦衣衛的廷杖多重,但是大臣們致死不改變“護禮”的意志。五品以下官員竟有180餘人受到嚴厲的廷杖,其中翰林院編修王相等17入被當場杖死。最後,嘉靖皇帝將193名大臣逮捕入獄。
  “大議禮之爭”事件有幾點啟示:
  第一、中國歷史上有比較優秀的皇帝,但是也有很多非優秀的皇帝。嘉靖皇帝無疑屬於後者。嘉靖在執政初期有一定作為,但以後少理朝政,信奉道家,癡迷煉丹,濫用民力大勢營。長期信用歷史上著名奸臣嚴嵩,專權長達20年。吏治敗壞,吞沒軍餉,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嘉靖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在“大議禮”問題上,嘉靖明知此事非同小可,會引發朝廷震動,但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顧給國家帶來的政治損失。像嘉靖這樣極端自私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不可勝數。這也是封建專制的最大弊端。
  第二,歷史上離經叛道的機會主義者大有人在。張璁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違背國家典章制度,討好皇帝,以求陞遷。按孔子的話說,此種人是小人而不是君子。從理性的角度看,張璁是道義的反叛者;從政治的角度看,張璁是國家法制的破壞者。張璁雖然也名之曰“儒生”,但是只有一張偽善的皮了,成了孔子的叛逆者。實際上,嘉靖皇帝也是孔子的叛逆者,他雖然打著孔子的旗號,卻幹修道煉丹,以求長生的和自然世界相悖的事。此類人尊孔,不過是假尊孔。
  第三,現在一些人認為,儒家迂腐無能,沒有戰鬥精神。這是對儒家的極大誤解。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儒家知識分子大義凜然,鐵骨錚錚,敢於堅持真理和正義,不懼邪暴,不怕殺頭。具有前仆後繼的大無謂犧牲精神。這種精神在明朝的知識分子中表現尤為突出,特別是“大議禮之爭”事件集中體現了儒家士大夫驚天地、泣鬼神的勇敢、堅毅的偉大品格。
  這說明,今人繼承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簡單的肯定與否定都不對,儒家隊伍中有“真儒”也有“假儒”;有真正為國家和百姓利益著想的人,也有投機鑽營只為達到自己私慾而不擇手段的人。這後一種人,沒有人格,沒有道義,不講正義,是應該被歷史唾棄的人。只有那種胸懷浩然之氣,為了維護真理和道義而不懼犧牲的人,才值得永遠尊敬和學習。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