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清帝妃悲劇

大清帝妃悲劇

珍妃,鑲紅旗,滿洲,他他拉氏,生於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選定其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為光緒帝之後,同時封珍妃與她的姐姐瑾妃為嬪,時瑾嬪15歲,珍嬪13歲。光緒二十年,兩人同時晉封為妃。

      光緒26年(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壽藥房中的珍妃喚出,推入位於慈甯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淹死。當時,珍妃年僅25歲。

      珍妃入宮時,照片技術已傳入中國。但在當時,相機被認為是汙巧之物,會取人魂魄,致使人損壽。而珍妃卻能接受照相術,成為清宮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從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來看,數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緒帝后隆裕,光緒帝妃瑾妃,再就是溥儀幼年及遜位後留居後三宮時期的照片,這當中獨不見光緒和珍妃的照片。

因工作需要,筆者找了大量文獻資料。發現北京市檔案館資料所載的這張照片,圖片中女子瘦高個,高顴骨,杏核眼,梳著插滿花的「二把頭」,身穿大鑲邊長袍,外罩鑲寬邊背心,左手扶著茶几,右手握著手帕。早在1930年5月3日出版的《故宮週刊》中就曾刊出題為「珍妃遺像」,並附註「劉宮女言照於南海」。該照片發表時,這位宮女75歲,看過照片後確認為是珍妃,並對照片中人物所穿服飾的顏色,款式進行了說明。此後,該照片多次被轉載,廣為流傳,並為人們所接受。但在1960年出版的《故宮博物院院刊》第二期上,單士元先生發表了一篇《關於清宮的秀女和宮女》的文章,上附的「珍妃像」就是筆者在皇史看到那張「貞貴妃遺像」。單老後曾撰文記述,故宮博物院建院之初,曾聘清宮太監唐冠卿、陳紫田為顧問,鑒定文物。據二人講,1930年發表的「珍妃遺像」並非光緒帝之珍妃,而是某王府的格格。朱家縉先生也曾撰文稱這張「珍妃遺像」不是光緒帝之珍妃,而是末代皇帝溥儀之後婉容的母親,拍攝地點是帽兒胡同榮源的府邸。

      既然「珍妃遺像」中的人物不是珍妃,但「貞貴妃肖像」中為何用「貞」而不是「珍」呢?揭開這個迷,首先讓我們看看清代后妃中的幾位貞妃和珍妃。第一位是清世祖順治帝之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死,董鄂氏殉葬,追封為皇考貞妃。第二位是咸豐帝的孝貞顯皇后(即慈安),咸豐二年封為貞嬪,五月晉封為貞貴妃。當時中國尚無照相技術,帝、後、妃、嬪均有宮廷畫師做畫,慈安太后死時,照相術已傳入中國,但她當時已45歲,與「貞貴妃肖像」中人物年齡不相符。清代后妃中被封為珍妃的也有兩位,一位是道光帝的赫捨裡氏,於道光五年四月從珍貴人晉封為珍嬪,同年8月封為珍妃,當時中國沒有攝影術,故該珍妃也不能留下照片。第二位,就是光緒帝的珍妃了。

珍妃遇害後的第2年,慈禧,光緒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將珍妃屍體打撈,追封為珍貴妃,初葬恩濟莊。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的清宮檔案中有下述記載:「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貞妃安葬在恩濟莊,過過營地一座」。在追封珍妃為珍貴妃的諭旨中,曾有「上年京師之變,倉猝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中殉難,洵屬書烈可嘉,恩著追贈貴妃位號,以是褒恤」。將「珍」寫成「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從「貞貴妃肖像」的穿戴來看,應為晚清時服飾,年齡也與珍妃相符。瑾妃與珍妃為同父異母姐妹,對照瑾妃年輕時照片來看,二人長相及臉型頗為相似,由此可斷定「貞貴妃肖像」才是真正的珍妃像。

老佛爺與珍妃結怨

光緒皇帝自幼體弱多病,長期患有嚴重的遺精病,基本上喪失了性功能。所以,光緒帝大婚後,雖然擁有一後二嬪,卻很少召幸她們。尤其是對慈禧的侄女葉赫那拉皇后,更是避之惟恐不及。在多次的禮儀活動中,他發現珍嬪不僅容貌俏麗,而且乖巧伶俐,活潑動人,便對她有了好感。幾次單獨召見後,更覺得她不僅志趣廣泛,談吐不俗,而且性格開朗,善解人意。漸漸地,光緒帝對珍嬪產生了愛意,召她侍寢的次數越來越多,珍嬪逐漸被光緒帝視為知音和感情上的依託,二人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並達到了熾熱化程度。

然而,在與珍妃共度幸福時光期間,正宮皇后卻引不起光緒皇帝的情趣,甚而產生厭煩。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皇家奉行的信條是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主管後宮,妃嬪必須無條件地聽命於皇后。可珍妃卻不理這一套,我行我素,並不去刻意逢迎、巴結皇后。本來皇后就因珍妃與皇帝的恩恩愛愛、幾乎夜夜專寵而吃醋,珍妃這樣的態度更讓皇后嫉恨不已。於是,皇后與珍妃,宮闈之內,漸起情波。隆裕皇后因失寵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為了洩憤,她利用自己統攝六宮的地位與慈禧姑侄的身份,「頻頻短之於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狀。

珍妃之死有二說
從現在所流傳的各種稗官野史及小說、戲劇看來,關於珍妃之死,大致存有甲乙說。

甲說:珍妃之死是由於自殺。也就是說,她之所以會在井中淹死,是由於自願投井而非他殺。

乙說:則以為珍妃並非自願投井自殺,其入井致死的原因,是由於慈禧太后之威逼,及第三人之加功。

此說中又有兩種不同之歧說。

一說以為慈禧迫珍妃入井,事在兩宮西狩之前一天,下手者為總管太監崔玉貴,當時並無其他人在場。

另一說以為珍妃墮井的時間就在兩宮西狩的臨行之時,在場的除了慈禧、珍妃、崔玉貴之外尚有多人,其中即有光緒。光緒當時跪求慈禧開恩而未得,至於嗚咽流涕,痛心之極。

這幾種不同的說法雖然內容各異,看起來卻都言之鑿鑿。但是亦就是因為它們彼此矛盾之故,實在無法使人認定,究竟其中那一種說法是可信的。

主甲說者為羅惇融所撰之《庚子國變記》。他說,光緒廿六年七月廿一日黎明時分,聯軍已攻入北京,兩宮倉皇西狩,在西華門外乘騾車出行,扈從者祇載漪、載勛、載瀾、剛毅等人。「妃主宮人,皆委之以去。珍妃帝所最寵,而太后惡之。既不及從駕,乃投井死。」在所有的有關記載中,祇有這一條記載說,珍妃之死是由於自殺。但珍妃在當時實際上是在幽禁之中,她如何能以幽禁的身份走出來投井自殺﹖則書中對此並無交代。

《滿清野史初編》中有王旡生所撰〈述菴秘錄〉,其「珍妃墮井」一條說,珍妃之死是由於慈禧威逼,致死時間在七月廿日晚間,距兩宮將行之時間尚早。據說「當時宮中擾攘,內監總管崔某遽牽珍妃,氈裹而推墮井。」其後蔡東藩撰《西太后演義》,亦祖襲其說,只是將時間延後到了廿一日黎明,變成兩宮西狩將行之時。所以在慈禧喝令崔玉貴將珍妃拉出去推入井中時,就多了在場求情的光緒。再到德齡撰成《瀛台泣血記》時,下手推珍妃入井的崔玉貴,又換成李蓮英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