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培養禮儀

培養禮儀

好的斥責方法、不好的斥責方法

想要發現孩子的長處,讓孩子更加發揮,
重要的是,要稱讚孩子,讓孩子有自信。

一般認為,當孩子做了不錯的事情,
父母親就要稱讚一下,幫忙事情就要感謝一下,
盡量以肯定的態度來教育孩子,
不過孩子不會總是做好事的。
有時候會做出危險的事情、野蠻的舉動、惡作劇或欺負弱小。
這個時候,作父母親的,就要好好地斥責一番。

不過,斥責孩子,有好的斥責方法。

孩子如果做了錯事,盡量當場,
用孩子知道為什麼挨罵的方式來斥責。
靠近燙的東西會燙傷,
拿剪刀或針等危險的東西、從高處快跌下來的時候,
一定要立刻制止。
用當場斥責的方法,
讓孩子理解「這是危險的,絕不可以做」。

絕對沒時間保持優雅的舉動。

打父母親、對兄弟姊妹施暴,這要當場斥責。
事後就算要解釋哪裡不對才挨罵、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當場還是要態度明白地禁止孩子這種舉動。
孩子愈小就愈要當場「表態」。

到了三歲左右,孩子對穿著有了自己的喜好,
不太聽父母親的使喚。
親子衝突能免則免,平常讓孩子有自由,
到了必要的時候,就一定要孩子聽自己的。

隨著逐漸成長,慢慢地,孩子不照父母親的期待去做,
當然讓父母親生氣。
父母親總催促孩子快一點:「趕快準備!」、
「不要弄來弄去,快點做!」等等。

性急的父母親,忍耐不了就很容易先幫孩子做好,
這麼一來,孩子變成什麼都不會做。
此時,最好忍住不要發火,等等孩子。

斥責孩子的鐵則,要表明你在斥責不好的行為,
而不是因為討厭孩子而責罵。
注意不要完全否定孩子的全部人格,
如果孩子不守約定、故意偷懶、忘記事情,就要當場斥責。

我們必須注意一些事情。

例如打招呼。不要因為孩子沒有打招呼就立刻開罵。
因為很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那種場面。
告訴孩子具體的應對方法,
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試著做做看,
讓孩子全盤認同,如果還不做,再斥責孩子。

孩子長大一些後,如果受到斥責就會頂嘴。

孩子如果頂嘴說:「媽媽也沒有做好!」、
「我同學的爸爸都沒有這麼說!」,
做父母親的,可不能退縮。

該採取堅決的態度說:
「就因為我沒有做好,才吃了苦頭,所以希望你做好!」、
「別人家是別人家,我們家有自己的規定」。

我不贊同這種斥責的方法:
「你這麼做,會被很兇的姊姊罵」、「人家會笑你」。
自己要有一套明確的基準,用同樣的基準去斥責孩子。

個性與社會規範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是主張儒教的孔子,強調為人倫的基本道德。

在孔子在世的紀元前六世紀的中國,
以部族、氏族為主的社會結構開始變化,
變成弱肉強食的世界,
是有背叛、下剋上、弒親、弒子、近親相姦等「什麼都有」的時代。

雖有法家思想,
如荀子、韓非子主張治理大國時要嚴格用法、
限制人們的行動,但不太受到歡迎。
孔子的學說因為尊重人類自然的感情,
如孝順父母、尊敬祖先、期望子孫繁榮,
所以才具有影響力。
其中雖然有男尊女卑、為了不斷煙火認同納妾偏房等,
不適合現代的說法,但儒教是以家族愛為基本的性善說,
企圖引導人們的心靈。

為了表現這種精神的規則,
到了後世形成被稱為繁文縟節的禮儀作法,
抑制了人們的自由與個性。
日本在戰前的統治基礎也放在「家制度」上,
把國家整體看成一家人,強調道德教育。
現在的日本,雖然變得強調個性和創造性,
經濟富裕,都市化發展後,犯罪仍然不多的緣故,
就在於戰前的社會規範還存留所致。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