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非正式學習

非正式學習

最近英美兩國的數位學習專家,都頻頻強調企業要重視非正式學習,美國專家Jay Cross認為企業員工的學習80%來自非正式訓練的場合,例如從工作執行中得到的經驗與體悟,主管的指導與回饋,同事間的協助與對話等等,只有20%來自於正式訓練課程,但企業投入正式訓練的費用,卻高達企業學習總費用的80%,似乎並不符合投資效益的原則!

在資通訊科技的快速進展下,許多原先需要正式訓練的主題,也都可利用非正式學習環境來達成,因此,塑造良好的「非正式學習」生態環境,成為未來企業學習的重要趨勢。

Jay Cross對informal learning所下的定義是:「非正式學習是人們執行工作的重要方式,它是非官方的、沒有時程的。學習就是適應‧我們巧用網路(network)的雙重意義,學習就是把自己的網路(兼指人際與科技網路)品質最佳化,我們彼此相互學習。」此定義跟我們從「非正式學習」字面上所得的印象,是不太一樣的。

Jay Cross把企業員工學習概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大類,還是極粗略的方式,我們要認識學習,需要從好幾個角度著手,第一是「學習觀」、第二是「學習態度與方法」、第三是「學習工具」、第四是「提供學習的機構與方式」。

科技幫我們縮短「學」的時間,而突顯出以往未受重視的「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重要性,但此四項,我們在傳統教育中受到的薰陶非常少,我們必須檢視與改變舊的學習思維與習慣,因此,員工如何建立與培養一個符合新世紀潮流的學習觀,也是企業需要努力的工作之一。

關於非正式學習方面,雖然西方學者談了許多,但都是從企業角度著眼,若從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Jay Cross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個人基本功的鍛鍊。

譬如說,我每天練毛筆字一小時,這是基本功的練習,它偏重在「習」而非「學」,「習」比「學」重要,「習」也是從資訊邁向能力的關鍵,可惜目前大家把學與習混為一談,但時間分配卻偏重在「學」上,因為學除了有考試的壓力外,基本上是比較輕鬆、有趣、新奇的,學習進度由老師主導和監督,學習者只要被動的遵循就可以了。

「習」則需要學習者主動的承諾,並為自我的練習進度負責,不但需要毅力與時間,還要靜下心來沉思、鍛鍊和累積,比較像基本功的演練。練基本功需要規律、自律和計畫,表面上是非正式的,內裡卻有紮實的計畫與架構,它究竟算是正式或非正式學習呢?

例如清朝名臣曾國藩為自己立的日課表如下,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態度宣言與工作計畫,把學習蘊於規律的基本功之中,有讀書、讀史,有作字、作詩文,這個有計畫的非正式學習,卻好像又成為個人的正式學習了!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至於Jay所說:「我們彼此相互學習。」部分,曾國藩也做到了,他很喜歡跟幕僚談天,不但從中學習,也藉此提拔與栽培後進。

因此,非正式學習應該包含每個員工的基本功的鍛鍊在內,而跟工作直接相關的基本功,就是工作計畫、紀錄與反思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