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北京:她充滿優越感又無比實在

北京:她充滿優越感又無比實在



  北京人走哪兒都帶著所謂的首都優越感,不是北京人自己裝牛B,這是天生的。從呱呱落地的瞬間,北京人就被標誌了跟外地人不同的身份,被地區圍繞的中心,內地各個省,市,縣,乃至村的特產在北京很難有找不到的。而且因爲北京人的身份被冠以了諸多的方便,降低了各種的標準。再說北京人一直生活在被外地人伺候的環境,穿的是某地區人民製造的,吃的是某地區人民耕種的,甚至去逛街,聽到的都是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北京人看中的是權而不是錢,再窮的北京人都有點錢,這是跟北京以外的窮人比的。而很多的北京人家裡都是衣食無憂,買的用的無論家庭條件如何都差不多。往往北京人討論一個人的價值從不只單單看這人有沒有錢。那種爆發戶北京人根本不屑,甭管吃的用的多高級,請客多麼大手筆,北京人擦完嘴之後還是得說人家是「農民」!北京人喜歡家裡有權又有錢的,因爲有權的人多半是文化家庭出身,祖上追溯不是個開國偉人也是個皇親國戚。在北京有錢沒什麼了不起,多少人拿著大把現金想買關係卻舉目無親,無從適處。但是只要你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錢立刻就「算什麼東西」!說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就是北京人往往比外地人更忽視錢的價值,所以外地人總覺得北京人看上去牛呼呼的,但其實北京人比誰都實在。

  不經歷什麼外邊世界的北京人只知道北京有城八區和周邊郊區,對於其他省只知道省會城市,所以出門乍到聽者別人的家鄉總的犯嘀咕是那個省的。所以在別人看來北京人的地理水平很有問題,其實北京人是往往對那種省套市,市套鎮,鎮套縣,縣套村的關係沒有概念,再說了,在北京加上郊區是來個區有時候都分不清,何況要知道每個省的成十上百的城鎮了。

  外地人在教育上最鄙視北京人和上海人,想必之下更鄙視北京人,還會盛傳什麼 400多分就可以上清華的傳聞。當然那是有可能的,因爲第一條說了北京人以權爲本。雖然北京的分數和外地相比很低,有幾個原因,其一某些省的題目太弱智了,已經造到北京教育者的不滿,這根本就是虛高!第二,誰讓著名學府都在北京,北京有多少孩子上附中,有多少孩子去附中的名下上補習班,有多少孩子不惜高金的把錢給大學或附中的著名講師。北京孩子天天就熏陶在這種環境裡,給這種學府教育提前貢獻了多少資金,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北京孩子受到近鄰的優待也是很正常的。另外北京的孩子素質高,成天會做高難數學有什麼用,到了大學不管是哪來的孩子學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雖然在那種基礎課上外地孩子會顯示出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北京孩子略勝一籌。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這麼鄙視老外,覺得他們純弱智,但在更多方面我們卻比不過人家的原因!素質,綜合素質!

  北京孩子性格好,有點像東北人能品能侃,能把別人喝自己都說的樂樂呵呵,但是比東北人更溫柔些。北京的口音很圓潤,而某帶地區的口音很扁,所以聽北京人說話就熱鬧,怎麼聽怎麼像個實在人。但北京人聽外地人說話總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覺得是奸商或騙子的感覺,因爲在北京太多操著某一帶口音的人幹這種商業活動了。或者會不自覺地認爲是小商販,所以還是像第一條那樣,北京人是因爲生長環境的原因不自覺地產生了首都優越感,加上生活中的確陳列了很多事實,因爲一些形象詆毀了那一帶整個的形象。

  北京人豪爽,這這一點上北京人願意拉攏所有的北方人一起講。北京人更多是不習慣南方人,尤其是沿海地帶的,覺得那邊的很多人太有心眼,太自我,太自私,加上在北京很多批發機構都冠以了那一帶的地方名稱,所以想到沿海某些城市的人第一反應就是倒賣服裝的,即便是有錢人也會用另類眼光看之,原因還是第一條。所以北京人和南方東部沿海地帶人在一起就回覺得他們太好笑,覺得他們明明素質有限卻因爲有錢而自以爲是,所以不管他們多有錢,佔有著多大的中國收入比例,在北京人看來,還是第一條的形容詞!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