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夥計上路去!BMW自動駕駛親身體驗

夥計上路去!BMW自動駕駛親身體驗


一直以來「自動駕駛」就是人類的夢想,科幻電影中可悠閒吃著早餐看著報紙、完全不用盯著路況更無須陷入精神緊繃狀態,只要告訴電腦目的地,就能安全地將你送達;或者只要對著手錶下指令,車輛就自動開到你面前,當然這全拜網際網路和電腦科技的運用,得以讓不少車廠紛紛投入這種「超現實」的技術開發,就如同BMW所提出的自動駕駛概念,等同是新一代A-B點行動革命。






1972年BMW Turbo Concept

其實「自動駕駛」已經運用在航太領域,像客機到達巡航高度時處於自動駕駛狀態,但起降爬升仍須靠駕駛者操作,基於這樣的概念下,不少車廠已經著手開發「自動駕駛」,雖說BMW的「自動駕駛」發展時間較晚,實際上在1970年代已經開始,1972年的BMW Turbo上所搭載的雷達偵測系統就是一例,爾後如定速巡航、停車偵測、車道偏移、盲點偵測、車距偵測、衛星導航等都陸續出現在量產車上,並隨著大量生產使得售價更便宜,而這些也都算是「自動駕駛」演進過程的產物,當然這些成果全拜電腦運算更快和網際網路發達所賜。









由BMW自行開發的「自動駕駛」測試車,是以五系列為基礎,嚴格來說不少感應裝置早就應用在量產車上,如車道偏移、車距定速巡航、倒車顯影、自動停車、盲點偵測等,只不過這些科技在更強大的電腦運算程式和整合下再度升級,成為BMW「自動駕駛」科技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前後保險桿、水箱護罩、前氣壩、前葉子鈑等處裝設感應雷達,車內後視鏡座、行李廂蓋下緣都裝設攝影鏡頭,同時強化衛星導航、網際網路、通訊的接收天線與配備,因此形成最堅強的「自動駕駛」陣容。

因仍在測試階段,基於安全考量並無法親自上陣進行操作,而是由原廠工程師肩負這重責大任。雖然僅是約20分鐘的短途體驗,也無法親身駕駛,過程卻令人驚覺自動駕駛的樂趣和便利,頓時間覺得我門何必開得那麼辛苦,一切由電腦搞定就好。上了高速公路後啟動系統,設定在100km/h的時速後駕駛人便將雙腳離開煞車與油門踏板,雙手也不再掌握方向盤,任憑車輛自己來。因此與前方保持安全距離,當前車速度下降時也著著降低速度,基於安全起見並未設定在最內側的超車/快速道行駛,而是行駛於外頭兩車道,所以接近設定的行程、準備接換另一條高速公路前,車輛會自動轉向最外線車道,後有來車時也會自行偵測,總之所有過程都放給電腦操作,你可能盡情聊天還可吃東西,壓力程度明顯降低。所以到了市區道路時,解除系統後就由駕駛人接手,控制方向盤、油門和煞車。不過換個層面思考,雖然多了一份安全和便利,但似乎失去開車的樂趣。

在BMW的設定下,這套系統僅適用於高速公路,一般市區平面道路可是無法啟動,也不是原廠的測試範圍。之所以設定在高速公路進行測試,主要是高速公路上的狀況較為穩定,不像一般市區道路會出現行人、腳踏車、動物等突發活動物件,對於偵測系統和電腦來說運算上較為輕鬆,畢竟外來干擾的元素越小,就電腦的負擔也更小,看來電腦也和人腦相同,多工處理有時會出亂子。在排檔座前方有個小螢幕,顯示置於行李廂中電腦的溫度,因為過熱會影響系統的運作,在測試過程中恐怕會發生誤判導致發生危險,所以必須隨時監控溫度是否發生異常。


在排檔座前方有個小螢幕,顯示置於行李廂中電腦的溫度,因為過熱會影響系統的運作,在測試過程中恐怕會發生誤判導致發生危險,所以必須隨時監控溫度是否發生異常。



至於要如何將平面環境轉換成3D?BMW透露這就是利用0和1的電腦語言,這點就苦了工程師們,從螢幕中可看出,所有藍色長方形物體就是路上型走的車輛,狀態和位置會隨時改變,而這也是透過衛星導航、攝影機和感應器的交互運作,由電腦即時運算出來的結果。


所有藍色長方形物體就是路上型走的車輛,狀態和位置會隨時改變

對於BMW而言,「自動駕駛」的目的並非讓人類更懶惰,且終極目標為「全自動駕駛」,以提升舒適性、降低危險性和提升燃油效能為訴求,這樣的目標理應對人類行動會有更大幫助,但BMW卻提不出何時運用在實際生活的時間表,因為BMW表示,縱使所有軟硬體技術成熟,但短期之內實現有非常大困難,最主要是相關法規絕對過不了,畢竟這攸關到安全層面,所以要真正落實恐怕還得等上20年!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