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瓶頸有望突破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乳腺癌保留乳房術後半野切線照射、頭頸部腫瘤的半野照射、腫瘤放療CT定位技術、實體腫瘤立體定向放療等多項新放療技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對於癌症治療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癌症的治療手段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的瓶頸期。
于院士分析說,從1894年開始第一例乳腺癌手術到如今,在腫瘤的外科手術上仍沒有根本性的新方法出現,很明顯地進入了發展的困境。在傳統化療上,我國的治療手段已基本和國外接軌。歐洲新的研究表明,新的四個三代化療新藥在提高患者生存時間上,沒有明顯的提高。在晚期胰腺癌,傳統化療加靶向藥物治療、以及營養支持,僅延長了生存期0.2個月。
于院士表示,儘管美國FDA批准了這個方案,但這也不過是文字遊戲。他說,“使用新型而昂貴的靶向藥物治療晚期腫瘤,三年存活的病人基本沒有,藥物的作用只能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並不能夠根治腫瘤。”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放療的設備和技術費用都在不斷翻番。2010 年,美國的放療照射量增加了19.5%,但費用增長了98%。放療加化療三十年的努力,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增加了2.2%。
那麼,該如何突破癌症治療手段上的困局?于院士認為,個體化治療有望突破這一瓶頸。
個體化治療就是指標對腫瘤的患者亞群,結合他們在臨床、病理以及分子生物學上的不同特性,採取不同的手段,為患者達到最大療效和最小的身體傷害。不僅靶向藥物需要個體化診斷,對傳統化療藥物也是如此。如,他莫昔芬、伊立替康等等,美國藥監局都建議醫生使用藥物前進行基因檢測,以指導臨床化療方案。
于院士指出,個體化治療可以分為“群體個體化”和“個體個體化”。比如,中國人的食管癌90%是鱗癌,是因為熱的食物刺激,美國人的食管癌90%是腺癌,以賁門癌為主;中國的肝癌大多是乙肝引起的,美國的肝癌是酒精肝引起。這種群體間的個體化有著本質的差異,在治療上也截然不同。而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就更多了。人身體的生物多態性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症狀出現。就像喝酒,有人喝一口就不行了,有人喝半斤也沒事,這就是個體化,是因人而異的,要從基因的角度去判斷。
國外現在有報導說,很多乳腺癌患者原來被診斷為淋巴結轉移,但實際上生物標誌物(HER2)是陽性的沒有轉移;而HER2是陰性卻有三個轉移,這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作為預後和進一步判斷的新標準。“我們現在看病時,已經不能僅僅靠一張X光片來判斷病人的病情了。”于院士說。
2010年,科學界提出人類基因測序完成十年了,原以為高血壓、心臟病等人類重大疾病就可以克服了,但實際上它遠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這很讓人失望,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發展瓶頸。”
于院士感慨道,“科學就是這樣沒有終點,你向前走著走著就會進入到一個盲端,但無論如何你畢竟是接近了目標。腫瘤方面,現在不知道的、等待研究開拓的領域太多了。基因檢測及個體化治療將會帶來新的治療理念的變化,也會為治療手段的發展開闢出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