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瀕絕 恐衝擊雨林生態
非洲剛果盆地一向以生物多樣性著稱,尤其境內包括大猩猩在內的多種靈長類動物更被視為世界珍寶。然而,戰火連綿的民主剛果因為長期被武裝集團把持、非法採礦與伐林等活動,讓大猩猩棲息地面臨嚴峻挑戰,加上叢林肉(bushmeat)需求與跨國交易猖獗,生態保育危機迫在眉睫。專家警告,若無法遏止捕殺稀有動物,連同雨林與居民的生活形態都恐發生巨大改變。
2002年時聯合國環境署(UNEP)曾預測到了2030 年世界上只會剩下10%的大猩猩(gorilla)。然而,由於伐木、採礦、木炭與猿猴肉的需求增加,靈長類動物數量削減的速度遠超過當初預期。
此外,在靈長動物間具有極強傳染性的伊波拉病毒(Ebola)與民主剛果連年戰火更讓中非的大猩猩受到嚴重的打擊,數量在2004年後銳減了95%,處在瀕絕邊緣。
烽火連天
「隨著盜獵與棲息地喪失的速度越來越快,剛果盆地(Congo Basin)的大猩猩可能在未來10至15 年在目前大部份的活動範圍消失。」聯合國2010年3月發表的《大猩猩的最後陣地?剛果盆地的環境犯罪與衝突》報告指出,民主剛果東部因受武裝集團把持,非法貿易猖獗。當地開採林木、鑽石、黃金與鈳鉭鐵(Coltan)礦的行為嚴重破壞大猩猩棲息地。
為了開採鈳鉭鐵礦,作為東部低地大猩猩棲息地的卡胡茲-別加(Kahuzi Biega)國家公園更被嚴重破壞,猩猩數量從258頭到僅存的130頭。
大量因戰火、採礦、伐木等因素遷徙至森林的人口,在飽受飢餓的情形下,經常捕食猩猩與其他猿猴,甚至販售到市集以換取可觀的金額。據悉,剛果境內8 座國家公園中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在5年內消失90%,僅存3,000頭。
叢林肉(Bushmeat)
剛果彭地境內雨林地區因缺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又不太有食用猴肉的禁忌,食客和獵人們的關係鏈便成為靈長類最主要的殺手。特別是為了採礦、伐木而開拓的道路,讓武裝盜獵集團得以長驅直入,直取保育動物的天然棲息地。
包括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矮黑猩猩(Bonobo)、山魈(mandrills)與其它一些小型猴類都是遭到捕食的對象,今天捕獵野生動物已成為生態保育最嚴重的問題。
然而,人類學家指出,食用叢林肉在剛果盆地以至整個中非已是行之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部落文化,不能單憑東西方主流價值判斷就斥之為野蠻、殘忍,或不人道。
自然史作家彼得森(Dale Peterson)博士就在《食用猿猴》一書中提及,剛果盆地喀麥隆境內的曼迪金人(Mendijim)有食用大猩猩並收集骨頭作為保健象徵品的習慣,但對每年捕殺數量有所節制;居住在剛果共和國大城布拉薩市(Brazzaville)500公里處的木布提(Mbuti)人與其他許多不同種的俾格米(Pygmy)人同樣會食用靈長類,這是他們長期以來利用周遭自然環境取得自給自足的模式。
真正導致生態嚴重失衡的問題,則是在於交易。保留區官員瑪皮瑪(Jean Mapima)表示,「傳統上打獵是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但越來越多人開始為了販賣而狩獵,且數量快速增加。」他補充說:「為了購買藥品與衣物,當地貧窮家庭開始經營具商業行為的捕獵活動。」尤其加上愈發精良的槍枝與彈藥,導致許多稀有物種岌岌可危。
在剛果(金)境內的圖巴樂迪瑪(Tumba-Lediima Forest Reserve)保留區,以捕捉猴子、黑猩猩、豪豬與山豬等野生動物為生的獵人厄瓜尤里(Ekwayoli)感到「最近越來越難捉到動物」。當地市場的小販對此有同樣感受。「我們村裡許多人都吃野味,但高價的動物越來越少。」
「獵食交易增加主要與當地人口增加有關。」國際森林研究中心(CIFOR)的科學家納西(Robert Nasi)指出,剛果盆地內的叢林肉交易開始超出自然承受範圍。但是因為剛果盆地內的農村人口有60%~80%的蛋白質來自野生動物(其他是魚類與蟲類),若沒有替代方案,全面禁止狩獵也非得宜之計。
納西認為,較可行的方式是,禁止捕捉如大猩猩與大象等稀少物種,轉而建議當地居民食用羚羊、豪豬與齧齒類等回復率較高的動物。尤其在有其他肉品選擇的都市地區,更應檢討食用野生動物的習慣。
雨林生態改變
由於許多雨林內許多植物必須依靠靈長類來散播種子,若失去播種媒介,雨林內物種便逐漸改變,進而發生更大的連帶物種滅絕效應。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指出,在受到保護與遭到捕獵的兩種森林中發現,受到保護的森林可發現野生芒果等需要靠靈長類傳播的植物;沒有保護的森林只發現藉著風來傳播的植物苗。
「雨林生態可能因此被徹底的改變!」研究者奧爾森表示,儘管大猩猩與猴子肉能提供當地居民生活所需的蛋白質,但依靠靈長類播種所生長的果實同樣可供食用,並對當地人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少了靈長類或其它大型哺乳類,森林可能無法保持如同過去百萬年來一樣的生長方式。
2013年3月4日環境署發表的報告,因為犯罪組織日趨縝密,盜獵猿猴的案例不減反增。今年3月聯合國報告指出,每年估計有3,000隻的靈長類動物在複雜的跨國網路犯罪中被交易。據傳,法國海關一年可查獲270噸的走私野生動物肉類。
儘管在2005年,喀麥隆、加蓬、赤道幾内亞、查德、剛果(金)、中非共和國和剛果(布)等七國總統,共同在高峰會上簽署了保護剛果盆地的生態多樣性的協議書,但令人失望的是,針對非法猿猴走私的制裁遠比不上貿易增長速度。自2005年來,被出售、獵殺與豢養的猿猴至少超過2萬隻,卻只有不到20人因此遭到逮捕和起訴。
佔地337萬平方公里的剛果盆地是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它擁有「中非寶石」的美稱。而今由於人類的貪婪與輕忽,卻可能在這顆寶石烙下永久性的瑕疵記號。
圖說:非洲地區因捕食而逐漸減少的靈長類,恐會對對雨林生物多樣化造成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