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新莊老街熱鬧300年 發展早於艋舺

新莊老街熱鬧300年 發展早於艋舺

如果沒有用雙腳走入這狹窄的街道,你可能無法理解,新莊曾是北部最熱鬧的河港城市,它的發展早於艋舺,更早於大稻埕;「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指18世紀台灣最熱鬧的城市排名,府,是台南府,鹿,是鹿港,這第三名原本是新莊,後來才被艋舺取代,當時來台灣北部貿易的大船,就是沿著淡水河、大漢溪到新莊靠港;新莊廟街(新莊夜市),是300多年前繁華的起點。

和中正路平行的新莊路,現在還能感受古老的氣氛,百年商店多得讓你眼花撩亂,古蹟廟宇也是,三級古蹟有武聖廟(1760年建廟),慈祐宮(1729年建廟)、文昌祠(1818年建廟),1780年建廟的廣福宮則被列為二級古蹟,還有5間百年土地公廟,此外,保元宮、地藏庵,建廟歷史也都可以追溯到18世紀。

新莊路之所以會有「廟街」的別名,從上面提及一堆廟宇名稱,就知道它的名號絕不是隨便說說,根據興直堡文史工作室曾素月給的數字,廟街光是老廟就有11間,還有好多後來新立的廟或壇。走在新莊路上,三步一壇五步一廟,這樣的形容並不誇張。

↓新莊老街的老房子已經不多了,下次再來訪,不知道這幾間還在不在?(記者王以瑾/攝影)


↓仿巴洛克式語彙的街屋立面,顯示日據時代新莊老街仍是重要的商業中心。(記者王以瑾/攝影)


廟街,是新莊發展的起點,在現代社會,是當地人的菜市場、夜市,也是重要的商圈,吃的、用的、穿的,都集合在這裡,街道旁不乏做著傳統生意的百年商店,也有賣流行服飾的店家,橫跨300年的時空,當地居民一直依靠這個商圈滿足生活需求。

只是做生意的傳統街屋沒有挺過300年的時間,絕大部份都已改建成為現代的透天厝,努力找,還是可以找到幾間有日據時代築起的仿巴洛克語彙立面,這種兩、三層樓的房子雖不到百年,但至少保留了時間進程的軌跡,你可以知道,在日據時代,這裡仍然熱鬧、仍然重要。

曾素月說,廟街最早的發展是從武聖廟到三山國王廟(廣福宮),武聖廟是街頭,三山國王廟是街尾,慈祐宮則在中間的位置,利濟碼頭正對著慈祐宮,早年新莊的居民要到板橋都還要從這裡坐船,一直到1963年新海橋完工,這個碼頭才卸除運客要務。

↓慈祐宮媽祖娘娘守護新莊地區也超過300年。(記者王以瑾/攝影)


↓新海橋未完工之前,去板橋要從慈祐宮正對著的利濟碼頭坐船。(記者王以瑾/攝影)


新莊廟街的百年商店實在多得不勝枚舉,從47號已經營5代的蘇家粿、71號的有德石雕、128號翁裕美商行(麥芽糖),過廣福宮則有金合和餅行(鹹光餅)、熊記燒餅油條,武聖廟一帶則有老順香餅店(糕仔),以及日日用打鐵店及尤協豐豆腐廠。

414號的「日日用」打鐵店,是王金磚在1913年創立,原店號為「金日用」,後來第二代各自發展自己的打鐵事業,也發展出不同店號,老么王叔明的日日用打鐵店,現在由長子王崇德接手,算起來王家的打鐵業也已傳到第三代。手工打的農具、菜刀比起機器打的貴了一倍甚至更多,但因為堅固耐用,還是有不少的死忠愛用者,我們就當場遇到一位從北海岸專程開車過來買把鐮刀的客人。

日日用隔壁的尤協豐豆腐廠是傳承四代的老店,從器皿到製作方式都非常傳統。495號仍維持舊時販賣樣貌的米店,現在也很少了;還有405號做的生意也很特殊,是「擇日館」,已經傳了5代的成明堂,大廳裡掛著各家廟宇致贈的感謝重修進駐擇日匾額,其中一個是台北市保安宮送的,讓這個「擇日館」看起來十分權威。成明堂的房子也很有欣賞價值,至今仍維持日據時代的漂亮立面,以及近百年前的店舖樣貌,女兒牆上有貝殼、獎盃等裝飾,二樓的「十德堂」代表祖先移民過來的地點,「林泉成」則是商號,當年做的是南北貨生意,同時也為人擇日。

↓日日用打鐵店已經傳到第三代了,現在還堅持手工生產。(記者王以瑾/攝影)


↓這種米店現在也不多見了。(記者王以瑾/攝影)


↓林泉成商號是非常少數仍維持傳統街屋加上日據時代立面的建築。(記者王以瑾/攝影)


↓林泉成商號還保留古早街屋櫃台的模樣,非常難得。(記者王以瑾/攝影)


對於在地人來說,「新莊老街」這個名詞可能還不如「新莊夜市」,這是指利濟街到新泰路這段新莊路;老街上,從白天到深夜,不同的店家開門營業,呈現不同的面貌,它也不像其他知名老街,充斥著來這裡看歷史腳印、拿著相機的觀光客,在這裡行走的人,有更多是為了來討生活或是填飽肚子的人,它是一條很生活化的老街,有其獨特的味道,只是這裡白天道路沒有車輛管制,路雖然小車卻開得特別快,無論轎車或是機車都一樣,若是想來這裡逛逛,不要拍照拍得太專心,一定要格外留心安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