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無路可走
如果有個參照物,是不是更容易找準自己的位置?
電影《朱莉和茱莉亞》說的就是這麼個故事。朱莉·鮑威爾無趣的生活被一本名叫《掌握法式烹飪的藝術》的書改變了:她用一年的時間把書上524個經典菜餚嘗試了一遍,並在博客上記錄下每一天發生在廚房裡的酸甜苦辣。而這本書的作者茱莉亞·查爾德,是一個隨同丈夫在法國生活的普通主婦,由於對美食的熱愛,她在廚師培訓班悉心修煉,最終成為著名廚師。
生活在不同時代的這兩個女人始終未曾謀面,但這絲毫不妨礙朱莉視茱莉亞為偶像,追隨著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猜大多數人從小都會有個榜樣吧,這個人或許是媽媽同事家的小哥哥,或許是隔壁住著的大姐姐。他們上奧數、學鋼琴、進重點中學、參加英語比賽,然後考去外地的大學——於是幾年之後,同樣的戲碼在我們身上重演。
這習慣沿襲到職場。看著年長幾歲的同事寫論文、考英語、評職稱、漲工資,你會覺得很踏實,因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幾年之後,就該輪到你了。或者碰上什麼棘手的事,只要別人做成了,你就心裡有底,激發出無限動力——你行我也行;如果別人搞砸了,你又會給自己個安慰——這事做不成也不要緊的,又不是我一個人。
同事跳槽去謀了份高薪,你會不會也跟著心裡癢癢,覺得自我價值也隨之提升了不少?有人辭職出國,讀了個MBA回來立馬就當上了C什麼O,你有沒有心生羨慕,然後也動了這個念頭?領導放棄年假一門心思投入工作,你是不是也開始猶豫,盤算著取消旅行計劃?
或者干脆這麼說,有沒有那麼一個人,你看著他的現在,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現實中,一些公司似乎總在為整個行業輸送人才,比如著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它們年復一年地把新手培養成熟手,然後不出5年,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走得干干淨淨。我問過幾個從這種公司出來的人,辭職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回答很讓人意外:大家都是要走的啊,沒人會一直待下去的。
絕不是誰刻意模仿誰,只是眼見著別人走過的那段路,自己再走,會覺得熟悉和踏實,甚至理所當然。
也有人說,生活當然是需要目標的啊,就像長跑比賽裡,誰都不願意一上來就跑在前面。大家都采取跟隨戰術,咬住位置靠前的人,不論是體力還是心理,最終都會占得上風。
可是生活跟800米比賽不一樣,它有無數個岔路口,存在你想也想不完的無限可能,絕不是悶著頭一條道走到黑這麼簡單。
直到朱莉出了名,直到偶像茱莉亞托人捎來口信說“我討厭你”,朱莉猛醒:茱莉亞開始學習烹飪,只源於她對丈夫的愛和對美食的狂熱,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了樂趣。而自己呢,一味的模仿可能會帶來成功,卻帶不來樂趣,甚至丟掉了自我。
瞄著別人,榜樣就成了桎梏,你就永遠只能做那個人的影子。哪怕那個人再優秀、再偉大,你要面對的也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復制別人的。就像小時候,看到別人有件漂亮衣服,總想要件一模一樣的,長大了才知道,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茱莉亞教會了我怎麼做飯,但沒有教給我要怎麼生活。明白了這個道理的朱莉,終於開始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探險。它可能起起伏伏,險象環生,看不見前路,但至少,它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