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江布袋戲
從外地傳進來非本地固有的劇種,對當地傳統戲劇風格產生影響,這種具有外地戲劇表演風格的戲,便稱為外江戲。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外江布袋戲指的是大量取用京劇後場曲樂和戲碼的布袋戲演出。早期「宛若真」盧水土、「小西園」許天扶,便經常表演外江布袋戲。「亦宛然」李天祿更是此中翹楚。
1927年,上海京劇班來台表演,18歲的李天祿為之著迷,後來學習京戲,並把京劇的文武場引進布袋戲表演,不但為布袋戲的後場曲調加進京劇的鑼鼓曲樂,且改編京劇內容為布袋戲戲碼,尤其《三國演義》故事,更成為招牌戲。即使新編的劍俠戲、少林拳頭戲,李天祿也應用了京戲的鑼鼓曲牌音樂。
外江布袋戲主要流行於台北地區傳統鑼鼓布袋劇團,並未盛行於台灣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