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旱船
「跑旱船」常與水族陣聯合演出,事實上「跑旱船」本是獨立發展而成;它也稱為「划旱船」、「採蓮船」。旱船以竹木架為框,再以彩布蒙上,船就由「坐在」船上的的船姑娘撐演,船邊另外有一位艄公、手持木漿作划船狀,配合鑼鼓樂聲兩人邊唱邊舞。
與「跑旱船」常搭配的藝陣最常見的是水族陣,兩者相輔相成,倒是熱鬧非凡,不過布馬陣也有搭配跑旱船的,如宜蘭的林榮春布馬陣就加了彩船,還唱著歌仔,此外,桃竹苗客家庄的布馬陣也有加上跑旱船表演,唱的則是客家山歌。
當憑水而居的先民以吃粽子過端午節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時候,一些生活在陸地的人民便創造了跑旱船的形式,表達的同樣是對屈原的祭奠。
中國民間跑旱船的歷史已有千餘年。一種藝術形式只要延續近千年,其間肯定就會薈萃無數民間工藝以及能工巧匠的智慧。旱船就像龍舞一樣,首先在紮制技術上就表現出了高超的技巧,以及形形色色的流派。旱船一般以竹或秫稭紮形,圍以紙帛布縵,彩繪其身,縛於表演者腰間或肩頭,船的下端以藍布遮腳,繞布簾腳一周有時還以線條繪飾成波浪。
跑旱船開始以悲情的形式出現,但當它由單義的祭祀發展成民間一種大型聚會活動形式時,便很自然地附麗了形形色色的民間生活內容。首先,跑旱船以夫妻或父女裝扮亮相,女性行船,男的繞船而舞,極力模仿出捕魚、行船的水上生活,身縛旱船的女子要表演的技巧大得多,提船、踮船、搖船,船的起伏擺動表現的是風浪旋渦,技巧高者能使其惟妙惟肖,幾可亂真。一人表演得好,餘者不服,相與競技,跑旱跑因此常常是幾十條旱船齊頭並進,飛舞旋繞,各逞其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