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寺
淩雲寺亦名大佛寺,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東面的淩雲山上。山上林木蔥蘢,野花爛漫;山下江水環繞,四季清流不竭。因此,風景十分秀麗。古人讚譽:“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淩雲寺。”嘉州,即今天的樂山。宋代著名大文豪蘇東坡更是讚不絕口,他在《送張嘉州》中寫道:“生不願封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但願身爲漢嘉守,載酒時作淩雲遊。”淩雲山、寺深深地吸引住了蘇東坡,可見其山水之美,名不虛傳。
淩雲寺始建於西元七世紀初期的唐武德年間,宋末被兵火所毀。元至正年間,千峰和尚入淩雲山結茅修行,淩雲寺始得復興。明洪武八年,惟才和尚主持擴建。明成化年間,常真和尚再度擴建,不但使淩雲寺恢復了昔日的恢宏,而且還建築了許多亭閣樓台。明朝末年,淩雲寺又在兵火中被毀。清康熙六年再度重修,以後,又曾多次維修,淩雲寺始有現在這樣的規模。淩雲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以及僧舍、禪房等。
淩雲寺最爲有名的,是它的石雕大佛像――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從唐代開元元年(西元713年)動工雕鑿,至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完成,共用了九十年時間。
唐代開元初年,淩雲寺僧海通法師,見寺下岷江、清衣江、大渡河水四季常流,每至夏汛之時,江水滔滔,覆舟之事屢屢發生。爲鎮水患,海通法師立下宏願,雕鑿佛像,鎮水除患。海通法師歷經千難萬苦,開始了佛像的雕鑿工作。可惜的是,壯志未酬,人已圓寂。此後,先有唐西川節度使章仇捐俸,續雕佛像;後又有西川節度使韋臯捐俸,並督雕佛像,且最終完成了這頂歷史的傑作。
樂山大佛雕鑿完工之後,曾蓋了一座七層十三重簷的樓閣來庇護大佛。這座樓閣名叫大像閣,也叫淩雲閣、大寧閣,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可惜,這座樓閣在明朝末年被火燒毀。自此以後,樂山大佛便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幾百年來飽經風霜雨雪。
淩雲大佛又名樂山大佛,是在淩雲山棲鸞峰臨江的石壁上雕鑿的一尊彌勒佛像。經測量,這尊佛像總高七十一米,頭寬十米、高十四點七米,耳長七米,眼長三點三米,鼻長五點六米,嘴寬三點三米,頸長三米,肩寬二十四米,手中指長八點三米,腳背寬九米、長十一米。頭上有髮髻一千零二十一個。佛像的頭頂上可擺放一張圓桌,耳內可站立二人,腳背上可圍坐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