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捏麵人

捏麵人

提到面人,大家一定會想到小時候街市、廟會、胡同口捏面人的攤子,前面放個面箱子,裡面是各色熟面、顏料和一些小工具,上面用小竹棍插著一排捏好的各色小面人,孩子們經過準要駐足看上好一陣兒。一團團帶顏色的面在捏面人師傅手裡揉上一揉就變成了孫悟空、豬八戒、姜太公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小面人。若是有幾個零花錢,換個戴著長長翎子的孫悟空,可要招來小伙伴們許多羨慕的眼光呢。

我們有幸在布魯塞爾"中歐旅遊企業媒介會"上碰到一位來自四川的面人大師。為了向大家展示這項中國傳統手工藝,我們拍下了師傅捏面人的全過程,並請希諾文化集團耿永順先生現場用法語解說。

一邊看師傅捏面人,我一邊介紹一下面人的製作和歷史。面人也叫面塑,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面人師傅在手中捏、拈、搓、揉、掀、壓、貼、拍,用小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面人就脫手而成了。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各種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放在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中國的面塑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北方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南方長江流域細緻、優美、精巧。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師傅捏面人,基本步驟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

在面塑行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國面塑在山東,山東面塑在菏澤,天下面人出穆李。"菏澤,古代稱為曹州,是山東的一個市,穆李是菏澤的一個小村莊,全國著名的面塑之鄉,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捏面人。菏澤面塑可追溯到堯舜時代。當時,人們為避災禍、求平安,常捕殺獵物,敬天地、求神靈、祭祖先。後來為了節約,便使用麵粉捏成豬牛羊,代替活物,這就早期的菏澤面塑。到了唐代便出現生面塑、熟面刷色塑和熟面染色塑三種。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匠人採用可塑性較強的白面和糯米麵為原料,染成黑、白、藍、綠、紅、黃、紫等多種顏色,塑動物、瓜果,一直發展到塑人物。

面塑在中國各地都有發展。我們僅以北京為例,介紹一下北京最著名的三大面塑流派,"面人湯"、"面人郎"和"面人曹"。 "面人湯",即湯子博(1882~1971)。他從小喜愛繪畫,在北京通州觀摩山東曹州藝人捏面人後,開始入行。他在行藝的60多年中,闖關東、走內蒙、熟識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雲遊大江南北,尤其在參觀了寺廟的神佛、羅漢造像及壁畫後,吸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他專攻戲曲、神佛面人,並一改傳統的簽舉式面人,創制了可在案頭陳設的托板式面塑,使面塑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同時開創了核桃面人。 "核桃面人",指的是在半個核桃殼大小的空間裡塑出幾個,甚至幾十個小面人,雖然每個人物的身高只有七八毫米,頭部如小米粒大小,但是所塑造的人物不但面部表情形像生動,而且眼珠黑白分明。第二個流派是"面人郎",即郎紹安(1909~1992) ,滿族鑲紅旗人,比面人湯晚約20年。年幼時在北京白塔寺廟會上偶遇面塑藝人,12歲開始學藝。他擅長塑造賣糖葫蘆、賣茶湯等街頭藝人形象,並能用面塑仿玉器之光澤。第三個流派是"面人曹",即曹儀策(1921~1976),是"面人郎"的徒弟。以清秀、纖細及擅長微型面塑獨樹一幟。

我們再來看看四川面人師傅的作品。短短幾分鐘,一個怒目圓睜、滿臉絡腮鬍子的鍾馗誕生了。黑眼球、白眼珠、上下眼袋,甚至嘴裡的每顆牙齒都清清楚楚。真是讓人讚嘆不已。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