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外求
法不外求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六祖壇經》
在《六祖壇經》裡,有一首偈頌說得好:「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這四句偈告訴我們,所謂修行,並不只是形式上、儀式上的作為,重要的是在行住坐臥之間實踐佛法、體悟佛法,才能與道相應,否則縱然是從早到晚念佛、拜佛、打坐,也不一定有用。
「日用常行饒益」,生活日用之中,要懂得饒益眾生。能以菩提心攝化眾生,慈悲心利益他人,用清淨心行道,才有可能契入佛法。
「成道非由施錢」,你要想成就佛道嗎?光是物質的布施是不能成道的。因為布施是求福德、求功德,多布施就有多功德,少布施就是少功德,這還只是停留在「福德」,而不是「福德性」。
什麼是「福德性」呢?《金剛經》講到的福德性,不是透過布施而有,而是每個人的清淨自性,本自具有的真如、本體。我們修行學道,最終是要悟道,要求證菩提。
「菩提只向心覓」,菩提並非從外面尋求而得,是要向自己的內心去探求。
唐宣宗還沒有當上皇帝前,曾在一間寺廟做沙彌。有一次他看到黃檗禪師禮佛,就問他:「禪師,您常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請問您現在拜佛,求的是什麼?」黃檗禪師聽了,出其不意的上前給了他一個耳光,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當作如是求!」
求,是有對待之相,並不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這一句「當作如是求」,就是求而不求,不求而求!
所以,禪不是向心外求取、攀緣而能得到的。所謂「平常心是道」,能將佛法的慈悲、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算得上是行道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