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巧遇竈神記 舉頭三尺有神明巧遇竈神記

巧遇竈神記 舉頭三尺有神明巧遇竈神記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名叫俞淨意的讀書人,博學多聞,十八歲就通過縣學的考試,當上諸生。而且在縣學裏求學的時候,考試的成績都名列前茅。由於家境貧窮,所以在家開館授徒,並且和同學十餘人組織了文昌社,專門提倡惜字、放生、戒淫、戒惡口等事。

本來,俞氏以為自己多年來力行善事,從此應該可以一帆風順,可是誰知道參加了幾次考試卻都名落孫山。而且更不幸的是,太太生了五個男孩,卻有四個夫折或病逝。於是,對於僅存的第三個兒子,俞氏夫婦就疼愛有加,視為寶貝。可是有一天,這個小兒子在街頭玩耍,不知何故,竟然走丟了。雖然俞氏夫婦後來又生了四個女兒,可是也只有一個活下來。於是俞太太因為傷心流淚過度,把眼睛哭瞎了。而俞淨意也因為連遭變故,變得非常潦倒,家境也越來越差。俞氏捫心自問,自認為沒有犯什麼過錯,為什麼老天爺要對他這麼壞?於是心裡越想越不甘心,每年年底送神的時候,俞氏就把自己的委屈寫成一張奏疏,在竈神的前面燒掉,祈求竈神能將自己的委屈向天帝稟告。可是,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俞氏仍然一貧如洗。

到了四十七歲那一年的除夕夜,俞氏夫婦兩人淒涼的坐在床邊,正在為往後的日子發愁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來敲門的聲音。俞氏夫婦心想:「自從家境變得如此貧窮以後,已經好久沒有人來我們家了,這會是誰呢?」結果開門一看,是一個穿著整齊的老人,他說:「我剛剛路過此地,聽到你們的歎息聲,所以過來看一下。」俞氏見這個老人不像一般的凡人,就對他特別恭敬,並且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訴他。老人聽完回答說:「其實,你家裡的事我早就知道了。都怪你平日為人過於傲慢,做事情又喜歡貪圖虛名,而且你每年年底的奏疏,只懂得怨天尤人,一點也不曉得自我反省,就隨便亂批評天帝賞罰不分。你知道你這樣做已經嚴重的冒犯了天帝了嗎?難怪你會厄運連連了!」俞氏一聽嚇了一跳,辯白說:「我一生力行善事已經很久了,你怎麼可以說我是為了貪圖虛名呢?」老先生於是回答說:「就拿你惜字的行為來說,你和你的那些同學,嘴巴裡說要愛惜字紙,可是卻都用舊書的紙來貼窗戶,包東西,有時候甚至還拿來擦桌子。之後還彼此告誡說,不可以將用完的紙丟到垃圾桶裡,要燒掉,才不會弄汙了這些字紙。這種行為可不可笑?你天天看見,可是你卻沒有勸他們。
你只懂得在路上看見被丟棄的紙,把它撿回來燒掉,這樣做算什麼愛惜字紙呢?還有放生這件事情,你嘴巴告訴大家要放生,可是碰到不是由你帶頭領導的放生活動,或者是有不認識的人來請你幫忙指導放生的注意事宜,你就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心裡面一點慈悲的心也沒有。而且,妳還自己天天吃葷,難道你吃的那些動物就不是生命嗎?至於惡口傷人,你更是罪過嚴重。你仗著自己的學問好,喜歡與人爭辯,表面上是談笑風生,其實言語尖酸刻薄,無形之中已經造下無數口業,然而無知的你卻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是個謙謙君子,你騙誰啊!最後談到戒淫,每次你看見女生的時候,總是色咪咪的盯著人家看,心裡面胡思亂想,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今天你之所以沒有作出妨害風化道德的事,只是因為妳沒有那個機會可以和那些女生在一起罷了,你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柳下惠那樣的君子嗎?你看看,連這些你特別要求自己不能犯的過失都是這個樣子了,其他的事情就別說了。

每年年底你所寫的奏疏,天帝都有看到,而且也派了日遊神來觀察你的所作所為。可是觀察數年之後,卻發現你沒有什麼善行可記!只見到你在獨處的時候,是滿腦子的貪念、淫念、嫉妒、傲慢、懷恨和不滿等等的念頭,這些念頭常常出現在你的心中,點點滴滴都被日遊神給登記下來,你等著被處罰都來不及了,還想要有福報?」俞氏聽了老先生的話以後,緊張的跪倒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哀求老先生指點迷津。老先生可憐他無知,就告訴他說:「你是一個讀書人,當然知道行善的重要。可惜你沒有真的立下志願,不是真心想行善,於是時做,時不做。再加上你貪圖虛名,喜歡亂批評,胸中盡是不平不滿的想法,如此怎麼能夠奢望 上天賜福給你呢?要想 上天賜福,從今以後記得,所有的貪、淫、嗔、妄想等諸雜念要通通去除,只管自己去做善事,不要去管別人怎麼做,更不可以再去批評別人的是非。

做善事時要本著兩個原則:第一是忍耐心,第二是持久心。決不要再偷懶了,也不要去想回報的事,只要你盡心去做,不圖名,不求報,日子久了自然就有效驗。」老先生說完,就走進廚房,在竈子前面消失不見了。俞氏這才知道老先生原來是竈神變化而成,特地來指點他的。因此就照竈神的指示,痛改前非,力行善事,剛開始的時候,雜念紛飛,很多事情雖然做了,可是心裡仍存有很多疑惑,於是就在觀世音菩薩像前叩頭流血,發誓說:「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從此,每日虔誠誦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數千聲,舉凡一切有利於人的事情都歡喜去做,並且經常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以及因果報應的故事來勸導別人。同時,每個月初俞氏會將上月所做之事寫成奏疏,在竈神前面燒掉。如此數年,俞氏的功夫漸精,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五十歲以後官運開始亨通,不僅中進士,還找回失散數十年的兒子,最後活到八十八歲的高齡,這篇文章就是俞氏寫給他兒子,勉勵他改過行善的親身經歷。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