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這裡是倫敦

這裡是倫敦

「唐人街」,當地人稱之為「倫敦華埠」。



夜晚的「華埠」,依然是熙熙攘攘。



倫敦的常住人口將近800萬,街道也不寬闊,但秩序顯然好很多。



2012倫敦奧運會越來越近,並不見當地大拆大建。



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建於1886年,是遊客必去的地方。



走上塔橋看塔橋。



英國議會大廈,位於倫敦市中心區的泰晤士河北岸,是19世紀中期英國最主要的哥特式建築。



大本鐘(Big Ben),建於1859年。安裝在西敏寺橋北國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鐘樓上,是倫敦的地標。


站在威斯敏斯特橋上眺望泰晤士河,左側是倫敦市中心白廳區,右側是大轉輪「倫敦眼」(The London Eye)



夜晚的倫敦眼,更像個「眼」。



倫敦郊外的晚霞。人口、車輛稠密的大都市,居然每天都有這麼通透的天空。



戴安娜王妃的故居—肯辛頓宮,依然不時有她的「粉絲」前來瞻仰。



倫敦街頭的反戰人士,就在國會大廈對面的草坪安營紮寨,並不見警察或「城管」來驅趕。



漫步在倫敦街頭,到處都是充滿「歷史感」的建築,甚少看到玻璃幕牆和高樓。



獨自在清澈的泰晤士河邊倘佯,也很舒服……



皇家衛隊一直保持著幾百年不變的傳統、不變的服飾、不變的禮儀、不變的作風。



忘了這座弧形建築的名稱了,好像是維多利亞拱門。



倫敦的衛理公會大會堂。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1981年黛安娜與查爾斯的婚禮大典在此舉行。



大英博物館裡,正在展出咱們的「始皇帝」。



街角的小酒吧,午後的斜陽下,一人一杯,淺酌慢飲,別有滋味……



牛津大學城在倫敦西北方,路程約96公里。古雅、寧謐和純樸,是牛津留給人最初的印象。



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大學不僅沒有校門和圍牆,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更沒有假模假式的校園保安。



數百年的建築顯露出幾分破敗滄桑,毫無奢華之氣,然而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那些衣著隨意,不修邊幅的教授和學生們卻在各學術領域站在世界前沿。




嘆息橋(THE BRIDGE OF THE SIGHS)。建於1914年,是威尼斯陡峭拱橋的複製品,連接赫特福學院(HERTFORD COLLEGE)。



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常常被人簡稱為「牛津大學博物館」,可見其地位之重要、館藏之豐富。



城中的街道,乾乾靜靜的。



著名的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是牛津大學中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它的著名不僅因為它是電影《哈利‧波特》的拍攝地,更因為從這所學院裡走出了16位聯合王國的首相。




一個圖書館的大門,給人寂寞與荒涼的感覺。能想像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博得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建館400多年的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