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腫瘤堵肛門 腸癌找上身

腫瘤堵肛門 腸癌找上身

大腸直腸癌於95年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後,即逐年攀升,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彥程指出,大腸直腸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如有莫名其妙腹痛或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民眾切莫輕忽,應小心注意及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60歲的楊太太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家族中並沒有癌症的病史,近幾個月發現體重下降伴隨著左下腹疼痛,排便習慣也跟著由每天一次變更為一日數次稀糊便,由於體重快速下降,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位在左邊腎臟附近有1顆約6公分的腫瘤,大腸鏡檢中即發現在離肛門40公分處有1個近乎完全阻塞的大腸腫瘤,經切片證實為大腸腺癌,隨即安排住院治療。


邱彥程說,大腸直腸癌在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皆排名第三,對結腸直腸癌篩檢方式有糞便潛血反應、下消化道鋇劑攝影、電腦斷層擬真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大腸鏡檢查等。糞便潛血可能來自結腸直腸癌或大息肉(通常為大於1公分者),適當的檢驗應為每年或每兩年一次,糞便採檢應來自連續2至3次的排便,當檢驗呈陽性時,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反應依偵測方法可分兩類:1.傳統化學方法:偵測原血紅素的偽過氧化�,但此法可能受特殊藥物、食物干擾造成偽陽性或偽陰性結果,若能每年或每兩年重複以此方法篩檢,可有效減少結腸直腸癌的發生率20%,同時死亡率也減少15至33%。


2.免疫化學方法:以抗體偵測人血紅素的球蛋白,相較於傳統方法更具特異性,也不像傳統方法會受藥物食物干擾,主要偵測到的為下消化道的出血源,對結腸直腸病包括惡性腫瘤,敏感度和專一度均佳,其採檢方法較方便,所以受檢者參與率較高,在惡性腫瘤偵測敏感度上,尤其是對於直腸腫瘤,免疫化學方法較傳統方法好,目前已全面採用此法作為篩檢之用。


邱彥程醫師,在影像學檢查方面,「雙重對比鋇劑大腸攝影」及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檢都是不錯方法;在內視鏡檢查方面有:1.乙狀結腸鏡:乙狀結腸鏡長60公分,用以檢查下段結腸與直腸,因不適感少,所以通常不需使用鎮定劑,但有專家認為乙狀結腸鏡檢不夠完整。2.大腸鏡:大腸鏡為最直接觀察整段大腸黏膜病變的最佳武器,但大腸鏡檢對患者而言是件難過的事,包括檢查前的飲食調整、禁食、清腸,檢查時的不適、併發症風險。所幸在鎮靜及麻醉藥物的發展及介入,使得檢查時的不適得到很大的改善。


邱彥程說,大腸鏡雖然可觀察全部的直腸結腸,但受限於腸蠕動及腸縐摺,仍可能會遺漏,遺漏大於1公分息肉的機率為6至12%,而遺漏癌症機率為4%,惟結合新式影像系統-窄頻影像可以更清楚顯示大腸內病灶的變化。


邱醫師建議,50歲以上無症狀者(偵測腺性息肉及癌症)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或每10年接受大腸鏡檢,或每5年接受雙重對比鋇劑大腸攝影;如果要早期偵測癌症,則每年以傳統方法或免疫化學方法檢驗糞便潛血反應,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鏡檢,但檢查結果正常者,可再定期追蹤。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