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健康》多吃原型食物 培養孩子正確飲食習慣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2019年12月26日 上午12:00
該如何讓孩子吃得安全又健康,又能兼顧菜餚的色、香、味、美?家長是孩子最好的飲食教育老師;而家裡的廚房和餐桌,就是理想的教室,只要耐心帶著孩子一起採買食材,多認識並接觸天然、原型食物(Wholefood),就有機會從小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家長們在逛市場時,可適時向孩子介紹當季、當地的食材;回家後可以一同洗菜、烹調、煮飯,讓孩子知道吃進肚子的食品是「從哪裡來、怎麼來」,並趁著親子共食的時光,逐一解說有關食材安全和吃法的知識。
當闔家外出用餐時,也可趁機教孩子留意環境衛生是否乾淨(地板有沒有髒污積水、廚餘垃圾是否加蓋)、料理區域是否整齊(生熟食砧板是否混用、擦碗盤與桌面是否共用一條抹布)、工作人員衛生是否良好(是否穿戴工作衣帽、摸過錢的手是否直接接觸食材)、是否留意食材鍋具儲存(冷藏櫃溫度是否在攝氏0-7度間、食材鍋具是否直接放在地上),讓孩子建立判斷食品安全的能力。
為了保護孩童免於攝取過量含糖飲料及食品,食藥署也規定零食、飲料、糖果及冰品業者,禁止在下午5時至9時於兒童頻道播放廣告。從104年7月開始,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在原本的7項營養素外,增列強制標示糖含量;手搖飲料也得標示全糖的添加量及所含熱量,讓「糖」無所遁形。
除了家庭教育、政府把關之外,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是孩子學習飲食教育的最佳場域,透過學校的潛移默化,讓飲食教育成為一個學生具備的「素養」。食藥署每年規劃「學校午餐稽查專案」,自107年起,就已稽查全台中小學自設廚房及供應學校午餐團膳的業者,涵蓋率達100%,藉此維護校園食安品質。
食藥署將持續從源頭到市場稽查,建構一個從幼童到大人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的優質食品、安心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