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者發現:血流成漩渦…易動脈硬化
心血管疾病一直居國人10大死因前茅,「動脈粥狀硬化」則是誘發它的危險因子。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組研究員裘正健和中央研究院院士錢煦從「血流力學」研究血管疾病和動脈硬化症,去年以封面故事登在期刊《生理評鑑》,也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
裘正健表示,以往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用藥多半從化學方式著手,然而血流等物理因素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他指出,動脈粥狀硬化常發生在血管彎曲或分歧處附近,例如頸動脈、動脈弓、腹部及腎主動脈,這些區域的血液流動複雜;當血流形成漩渦,就容易產生動脈硬化。
裘正健說,血液在血管流動時,會對血管壁施以3種力,其中平行於血管管壁的「剪力」是造成血管壁發炎、增厚,與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他指出,血流在動脈彎曲或分歧處的剪力小、方向不定,會引起內皮細胞發炎、增生及氧化,進而促進動脈硬化。
研究團隊發現,剪力會影響血管內皮細胞裡多種「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DACs),HDACs中的第3型可以同時調控血管內皮細胞氧化、發炎、增生等重要功能,它可能是未來預防或治療動脈粥狀硬化症等疾病的重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