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濕度變化大 別濫用退火藥
天氣轉熱或轉濕,常讓民眾感到不舒服。中醫師黃建榮指出,溫差、濕度變化大的時候,濕疹、癢疹發病個案變多,等到氣溫持續攀高時,又會見到不少中暑的個案。有些清熱收澀藥雖常用於改善癢疹,但民眾不宜自己買退火清熱藥,以免藥不對症。
黃建榮表示,出現濕疹、癢疹不需一味退火,用藥需視體質。其症狀為局部丘疹、水泡、滲液,覺得搔癢灼熱,患處在搔抓或摩擦,水泡會破裂,乾燥後結成痂皮、甚至脫屑。好發部位,以身體摺縫處、關節凹彎側、如腰帶纏繞處、腋窩、膝膕窩、肘彎、耳後、女性乳房下方、腹股溝等,病人因此叫苦連天。
醫師指出,外在誘發因子與高溫溼熱的環境、經常流汗、皮脂等分泌物刺激脫不了關係。或是某些刺激產生過敏反應而引起濕疹。
中醫認為,由於天氣炎熱,汗液如雨下,水分容易流失,口乾舌燥下,冰冷的飲料大口大口的喝,毫無節制,容易傷到脾陽,影響腸胃運化功能,表現舌苔厚膩、胸悶、四肢困倦無力,形成濕阻證型。
當皮膚濕疹急性發作,奇癢無比,偏濕熱時,中醫師黃建榮指出,中醫常用消風散、當歸飲子搭配地膚子、白蘚皮改善;必要時可以藥汁薰洗。
對於臉背及四肢小紅點,丘疹的濕疹表現,中醫師黃建榮表示,中醫常使用當歸飲子、消風散、蟬蛻、地膚子,白蘚皮為主治方,但具體用藥仍視個案有所不同。
除了內服藥與針灸,中醫還有許多治療方法改善皮膚過敏及感染。薰洗也是中醫的重要外治療法,例如用地膚子、白蘚皮、白芨、杏仁、冬瓜仁、白芷,冰片等就可以製作成改善痘瘡問題的面膜。
藥材煮成藥液後,可直接在患部進行擦洗。醫師指出,中醫常用苦參、牡丹皮、龍膽草、蒲公英、地膚子,大青葉等製作成藥液,改善皮膚疾病。
此外有些配方也講求內外兼治。醫師表示,例如以杏仁、苡仁搭配冬瓜仁、蓮子粉、薏仁粉,合研為末,開水沖服一湯匙。不過,使用天然藥材仍必須注意清潔、衛生與是否過敏等問題,外敷前最好先在耳後皮膚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