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長時間不曬太陽 自律神經失調

長時間不曬太陽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是指一系列的症狀,如因神經作用不平衡引發倦怠、口乾,心悸等等。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吳建東表示,憂鬱症、恐慌症患者也很容易出現這類症狀;他建議民眾仍要適度照射到陽光,以免長時間不曬太陽,情緒不佳,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吳建東表示,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這2種神經同時作用在許多器官,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護生理機能。2種神經會在不同狀況下起作用,比如說交感神經在需要戰鬥或逃跑時興奮,如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腸胃蠕動減少、尿液分泌減少等等,以應付緊急狀況。

副交感神經則在休息時興奮,如心跳減緩、瞳孔縮小、腸胃蠕動增加、尿液分泌增多等等,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所以這兩類神經是互相拮抗,會對同一種器官做出相反反應。在緊張的情況下過久,交感神經會較為亢奮。

吳建東進一步說明,如以中醫臟器觀點解釋自律神經的概念,可以發現其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也就是「中樞」所下指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而中醫學說的肝病,也與常見到的自律神經失調類似,又因肝主其他臟腑疏泄,故肝失條達,也會影響到其他臟器。

醫師強調,自律神經失調醫學上並不是一種病,而是症候群,病因可能有許多種,也有許多種疾病會出現這些症狀,例如憂鬱症、恐慌症等等,經常足不出戶,很少曬太陽的人,時間一久,也容易情緒不佳,同時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由於受影響的器官不同,可能出現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症。因為幾乎全身都有自律神經分布,故症狀相當多樣。

吳建東表示,中醫認為自律神經失調與典籍上的「臟躁、驚悸、奔豚、百合病」敘述類似,病因多半是「怒喜憂思悲恐驚」失調,在長期壓力或是情志變化之下,臟腑受情志過度變動所傷。例如有些民眾容易心悸,部分可能與情志異常傷害臟腑有關。傳統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等,而這些受傷的臟器又會交互影響。而產生出一系列症狀。

吳建東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體質多是陰虛。心陰虛易有心悸、心律不整,肝氣鬱結常見焦慮心煩、易怒,脾陰虛則會有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特別是口乾,若陰虛嚴重,則會進一步導致陽亢化火,容易潮熱盜汗、口苦咽乾。

醫師說,有些則演變成中醫說的生內風,而有頭暈頭眩,抽搐顫動症狀。病久還可能出現痰熱,擾動精神,致驚悸恐慌等類似精神疾病症狀。

他表示,自律神經失調仍以治情緒為主,幫患者找出病因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是更年期荷爾蒙變化所引起的症狀,也就是更年期症候群,其他如重大事故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節食過當的營養不良,或是月經來潮,都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找出病因以後,再加以排除,症狀便能痊癒。

然而醫師提醒,一旦難以排除的病因,或是對於臟腑損傷已到不易自己痊癒程度,就需要靠其他輔助方法,比如藥物治療,像是一般陰虛常用的百合地黃湯,心陰虛常用的炙甘草湯為主,肝氣鬱結常用的加味逍遙散等等,但臨症時還是需要仔細診斷,隨證加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