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宜早治療 防腦部結構退化
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疾病,它的症狀為,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
恐慌症一直都被視為因壓力大而導致的疾病,或是被誤以為「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心臟疾病,甚至有時病患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而且在大發作時,病患往往會跑急診看病,並使用鎮定劑來控制恐慌病情。
一旦不使用鎮定劑就會恐慌復發,有的病人會在特定場合發作,像是在隧道裡面開車,或者是工作場合等,引發恐慌發作。有的則是不定時、不定點發作,對大家都是困擾。
恐慌症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呢?很多人往往只是以壓力大來解釋這種疾病,但是除了壓力大之外,其實目前很多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恐慌症除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之外,還包括了腦結構或腦功能失調。
台北慈濟醫療團隊綜合分析世界各國發表的恐慌症病患腦部核磁共振的文獻可發現,恐慌症病患的右邊「尾狀核」及右邊的「海馬迴」有大腦灰質的缺損,這個發現可能代表恐慌症病患會因為失去「尾狀核」對驚恐反應的抑制功能。
此外,恐慌症患者也可能有海馬迴代表的邊緣系統異常,以至於恐慌症狀會因為邊緣系統異常,導致患者較容易有恐慌反應。
腦部核磁共振是目前用來研究腦部細微結構的重要工具,如果研究結果顯示,恐慌症患者有明顯結構異常,所代表的意義其實是相當有可信度的,也很具有臨床上的意義。
這項發現,目前已被國外重要的精神醫學期刊接受,希望藉此能提高患者服用「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的意願,因為抗憂鬱劑治療可以減輕大腦皮質缺損的程度,也可以提升血清素來治療恐慌症。
以目前的經驗看來,很多患者確實也在服用抗憂鬱劑之後,出現症狀改善或是完全痊癒的狀況,所以有恐慌症的病人不要害怕,應儘早治療,以防止腦部結構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