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解毒湯常用於瀉火、抑菌抗發炎
民眾大都聽聞黃連解毒湯是瀉火的方劑,中醫談的瀉火有抗發炎、抑菌的意涵。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蔡東湖表示,黃連解毒湯常用於對抗腸胃道感染,黃連中的成分小檗鹼是其中重要的抗菌成分之一。
蔡東湖表示,黃連單獨以水煎煮時,藥汁中的小檗鹼濃度最高,與黃柏、黃芩,梔子共煮,成為黃連解毒湯後,由於與黃芩成份結合產生沉澱物,加上黃柏容易釋出黏稠物質,吸附在藥材或濾材中,所以其整體的小檗鹼濃度降低,但仍能維持足夠的有效濃度。
蔡東湖指出,在藥理試驗中,動物食入小檗鹼相關成份,糞便中容易找到該成份;小檗鹼不容易被吸收,從尿液中代謝,但卻能在腸胃道發揮抗菌的功效,可對抗有害菌。
中醫談的大腸濕熱常與腸道感染有關。患者常有水分代謝障礙、發熱、排便有膿血、腹瀉、腹痛,有便意卻無法輕鬆排便等症狀,如果病患舌苔黃膩,且確診是急性細菌、病毒性腸炎,中醫主要以瀉火燥濕的方劑治療。
中醫談的濕熱,一部分與感染有關,熱主要指感染後發熱情形。另如胃火盛的說法,其實也常指消化道感染,煩渴、胃灼痛、舌苔黃、舌色紅是常見的表現,脈像偏滑數,高熱、口腔黏膜疾病、內分泌疾病都可能導致這類的症狀。
然而中醫說的濕熱有時是描述症候群的說法,如大腸癌轉移也可能被診斷體質偏濕熱,針對溼熱型或寒熱夾雜型大腸癌、感染急性期;中醫常用主方有葛根芩連湯、黃連解毒湯,半夏瀉心湯等,藥材需由醫師配合個別狀況調整增減。溼熱型最常見症狀是猛拉肚子、稀便,伴隨惡臭、黏稠感,但有時解完又覺得解不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