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糊塗”一定是老年癡呆嗎?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癡呆日”,今年的主題是:早一刻診療,早一天享老。資料表明,我國現有600萬左右的老年癡呆患者,患病人數已居世界各國之首,但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患病,並到醫院就診的卻只有15%。請關注——
剛放下電話就忘了是誰打來的;上街買東西,付錢後將東西遺忘在櫃臺上;見到老朋友或親人,常叫不出名字……“真是老糊涂了。”這是老人常常自嘲的一句話。然而,專家卻表示,近記憶減退的確是早期老年癡呆的表現,但“忘性大”並非一定是老年癡呆或會發展成老年癡呆。
阿爾茨海默氏症或具有先天性
阿爾茨海默氏症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最初只是記憶力差,沒有任何其他明顯症狀,而患者逐漸會變得思維混亂和失去記憶,最終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然而,德國萊比錫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認為,俗稱為老年癡呆症的阿爾茨海默氏症可能不是由于腦神經細胞的突然衰變,而是患者先天性的腦神經細胞發育不正常造成的。
萊比錫大學腦研究所托馬斯‧阿倫特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在《美國病理學》雜志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人在兒童早期就會有跡象顯示,是否會在老年得阿爾茨海默氏症。
據了解,目前已知的阿爾茨海默病有三種類型,一是早顯性阿爾茨海默病:這種類型的患者65歲前發病,較少見,低于總發病人數的10%。由于此種類型發病年齡較早,患有唐氏綜合症的患兒更易發早顯性阿爾茨海默病。患有唐氏綜合症的成人,多在45歲左右或50歲出頭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發病年齡越早,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腦損害症狀就越嚴重。
二是晚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是阿爾茨海默病最常見的類型,約佔90%,多于65歲後發病。晚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約有一半是85歲後發病,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遺傳性。晚發性癡呆也叫做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
三是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這種類型大部分具有遺傳性。家族中至少兩代人出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族性極其少見,低于總患病人數的1%。發病年齡更早(經常40歲左右),並且在家譜中很容易被發現。
老年生理健忘和老年癡呆症有區別
老年生理健忘和老年癡呆症“健忘”有區別。前者是老年人腦功能衰退的表現,是老人的常態表現。這樣的老人雖然記憶力下降,但是對時間、地點、人物關係和周圍環境等認知能力絲毫未減。他們不僅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有時還能照顧家人。此外,他們有七情六欲。後者是病理性的腦器質性智能衰退,這樣的遺忘是完全惡性的,隨著病情加重,他們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思維越來越遲鈍,言語越來越貧乏,缺乏幽默感,反應遲鈍。范衛星說:“是否語言豐富,幽默風趣,是區別生理健忘和癡呆的重要標志之一。”
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閔寶權副主任醫師介紹說,以腦萎縮導致的阿爾茨海默病為例,早期老年癡呆的具體表現有五大類:一是近記憶減退,如有的患者會忘記剛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如上街買菜忘了帶回來;二是計算力減退,稍復雜的賬目不會算或算得很慢;三是視空間技能損害,在離家稍遠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東西放錯地方;四是思維貧乏,言語單調,有時自言自語,反復訴說某件事情;五是性格和情感改變,如變得過分膽小或脾氣暴躁、固執、多疑等。還有的患者早期會出現精神症狀,如總懷疑別人說他的壞話;有的繪聲繪色地描述根本就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有的在夜間反復下地走動。
但專家也提醒說,有記憶力下降的老人不一定是癡呆或會發展為癡呆。良性老年性遺忘症也稱為與年齡相關的記憶減退,是老年人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主要表現為機械性記憶下降,遠記憶保留尚好,但老人容易記住近記憶中的主要事件(印象深刻)和經推理記憶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