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陳德福醫師 – 幹細胞治療重燃「膝」望

陳德福醫師 – 幹細胞治療重燃「膝」望

衛生福利部去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隨著法規開放,有愈來愈多廠商投入細胞治療領域,包括過去只能進行手術、安裝人工關節來治療的退化性關節炎,也可望運用幹細胞治療來改善。


中華民國臨床非侵襲癌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陳德福說,針對幹細胞治療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無論採用不同來源的自體或異體幹細胞來治療膝部關節炎,經體外增生到足夠數量後再注射到膝關節內,都已發表人體臨床試驗及相關動物實驗研究成果論文。


他表示,人體關節的軟骨若使用過度,容易導致磨損、變形甚至退化,因此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病變,運動員及老人為兩大好發族群。而退化性關節炎中,又以膝關節炎最為普遍。現代人因飲食不均衡容易肥胖、錯誤的運動姿勢及遺傳等因素,骨關節炎的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


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變形等,早期的病徵表現為提重物、下蹲、上樓或下樓時膝關節感到疼痛。根據統計,退化性關節炎在臺灣65歲以上長者的發生率,約為60%~70%。骨關節疾病是一種難纏的疾病,不僅活動處處受限,嚴重時恐怕不良於行,讓人痛不欲生,因此被稱為「不死的癌症」!以現況來說,台灣每年需要介入處理的患者,大約15%,也就是大約每年有4百萬的民眾,會需要留意這個健康議題。


陳德福指出,通常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多為使用藥物和保健品緩解症狀,效果並不明顯;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全關節置換手術後恢復時間逐漸縮短、但手術風險仍在,且植入物壽命只有15-20年;用自體軟骨修復或脂肪幹細胞治療需要進行兩次手術,組織結構的耐受力又十分有限,也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損傷與風險。關節「增生療法」局部注射,是近期坊間較夯的治療方式,受限各個施作醫師的經驗與患者自身的特異性,療效無法令大多數患者滿意。惟各種治療皆有優點與風險,民眾宜審慎評估。


他強調,膝關節是人身體中較大且複雜的屈曲關節,在承受幾乎全部體重的同時還要擔負腿部的各種運動,平時如果不注意保護,就很容易導致損傷,及誘發各種炎症反應,產生腫脹與疼痛。正常的膝關節有一層薄薄的軟骨,軟骨就像骨頭與骨頭間的「潤滑劑」,如果沒有它的保護,走路時骨頭就會相互擦磨,由於骨膜上神經和血管豐富,所以退化性關節炎發病時,患者會非常疼痛。另一方面,關節腫脹也會來自積液,不論是在關節腔或是滑液囊裡。


滑液囊是負責產生關節潤滑液與提供關節軟骨細胞相關營養與代謝必要物質,然而若在發炎初期沒有及早降低此處產生的發炎物質,一旦進入惡性循環,導致關節內的軟骨組織損傷,軟骨缺損於是形成。令人遺憾的是軟骨一旦受損,幾乎沒有再生能力。所幸,拜現代再生醫療進步之賜,軟骨移植或幹細胞關節注射等治療,可以提供另一個關節軟骨再生的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也是如此!」陳德福說,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使嚴重受損的膝關節軟骨完全恢復正常,患者想減輕膝關節炎的症狀,在發病早期就應聽從醫囑及治療,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與從事適合的「運動訓練」,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好好保養膝關節,應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倘若膝關節炎已惡化到後期,往往只能依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來減輕疼痛了。


目前針對骨關節疾病的治療僅局限於基本的止痛或關節置換手術,由於關節軟骨無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自身修復能力很差,一有損傷即很難修復,近年來幹細胞的發展研究,對於促進細胞再生頗有斬獲,方法是由患者自體組織提取幹細胞,待增生到足夠的數量,移植到關節軟骨,是再生醫學最新的療法。


陳德福指出,間質幹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具有增殖成軟骨細胞的能力,所以運用間質幹細胞治療軟骨損傷不僅效果良好,且能延後需要置換關節的時間,同時也保持了關節軟骨的壽命。自體間質幹細胞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是根據「再生醫學」理論輔以「臨床實證」的結果,軟骨組織的修復和再生需要各種細胞要素與營養物質,才能幫助患者達到軟骨修復與再生,唯有給予健康的軟骨細胞,才能真正達到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目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