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換季癢多因氣血虛 內外邪交攻肌膚失濡養誘發
皮膚換季癢常見好發於秋冬季節。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秋冬換季交替時節,常見出現以搔癢為主的感覺神經功能異常皮膚症狀。患者常因為長期、反覆皮膚劇烈搔癢,引起情緒不安、煩躁、影響工作、生活,帶來極大的不適。中醫認為,尤其老年人多氣虛,加上氣血兩虛則易見肌膚失於濡養,誘發此症。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秋季過後天寒,皮膚也變得乾燥,易出現皮膚搔癢。這是因為人體皮脂腺、汗腺分泌的皮脂及汗液減少。皮脂膜明顯減少,因此皮膚容易乾燥。有的是全身皮膚搔癢,也有的是局部的,位置不固定,主要以手臂、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為主。皮膚搔癢雖然不是大毛病,但癢起來實在令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尤其是老年族群,皮膚退化、皮脂腺萎縮、汗腺分泌不足,皮下脂肪及皮膚含水量減少,缺乏脂膜的保護,防範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也下降,通常是引起皮膚發癢的原因。
中醫認為,換季皮膚癢,常因患者年邁,肝腑功能衰弱,以致氣血精津虧虛,肌膚腠理失於溫煦濡養,經脈運行不暢,氣滯血痕,風從內生;或因氣血不足;氣血兩虛則肌膚失於濡養,營衛失和,易受到風寒外邪所襲,使內外合邪影響皮膚所致。
羅明宇指出,門診中一名48歲的中年男子,兩年來反覆皮膚搔癢,每到秋冬換季症狀就會加劇,最近一個多月以來,發作次數增多,夜間更加明顯,也影響到他的睡眠,十分不適。經檢查發現患者是屬於典型癢風症血虛風燥體質,經過採內服搭配外洗劑治療後,有所改善。
羅明宇表示,這名48歲的男性患者,皮膚搔癢每到秋冬換季加劇。出現搔癢後皮膚發紅,呈現風團狀,癢的時候用梳子搔抓也不能解其癢,心中煩亂,也造成夜晚難以成眠。曾到多次到皮膚科診治,服用鎮靜藥、抗組織胺藥,以及外擦皮炎藥膏,仍未見有效改善。而尋求中醫治療。
羅醫師表示,臨床上可見患者體形比較瘦,臉蒼白。軀幹及四肢皮膚較乾燥,可見散在抓痕、血痂。頸後、前胸、後背、雙側腋前、雙臂外側、大、小腿兩外側皮膚乾燥肥厚、脫屑,部分呈苔癬樣變,舌質淡白,舌苔白厚而乾,脈細弦。也有胃口欠佳,排便偏乾現象。診斷研判為季節性皮膚搔癢症,辨證屬於血虛風燥體質。
治以清熱潤燥、健脾化濕;養血驅風為原則,處方用清燥潤膚類藥方,選用蟬衣、菊花、生地、茵陳、茯苓、豬苓、澤瀉、沙參、玉竹、白鮮皮、合歡皮、甘草等;並搭配外用方白鮮皮洗劑,由白鮮皮、防風、芥穗、薄荷等製成。
搔癢較明顯時,可取藥渣紗布包煎,待其汁晾溫後輕輕擦浴全身皮膚。並叮囑患者,治療期間忌飲酒,避免吃辛辣葷腥之物。之後患者的皮膚搔癢明顯減輕,睡眠也好轉、血痂逐漸減少,增厚的皮膚損害轉薄,持續治療約3周後搔癢及皮疹終於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