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救命三小時 中風最怕「拖」

救命三小時 中風最怕「拖」

白天上課,晚上打工,一名十八歲女性過著蠟燭兩頭燒生活,長期睡眠不足。數年前連續加班又和朋友數日狂歡,沒想到看電影時突然應聲倒地,緊急送醫被診斷是嚴重缺血性中風,後來雖順利出院,至今仍坐輪椅、長期復健中。

收治這名個案的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說,一旦超過廿歲,血管會慢慢硬化,身體不好的人血管硬化速度更快。他說,通常年紀輕輕的中風個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活型態不佳、長期過勞、壓力太大所致;另一種跟先天動靜脈畸形、腦血管瘤或遺傳性血管早發性硬化有關,臨床曾收治五歲就發病個案。

神經學會副秘書長陳龍說,中風可分出血性及缺血性(阻塞型)兩種,前者即腦溢血,好發於年紀大、血壓控制不好的長者;缺血性中風則因血管阻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順著血流跑到腦部就會中風。

陳龍說,一般而言,年紀大的男性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三高慢性病、菸酒不離身、肥胖等,都是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雖然年輕中風患者較少見,但近年有成長趨勢。

尹居浩說,出血性中風易劇烈頭痛,一般人無法判定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需醫師診斷。他強調,治療中風要和時間賽跑、分秒必爭,愈早就醫的預後愈好;腦缺血逾三小時,細胞會開始壞死,盡早打通血路對後續復原有關鍵影響。

一般來說,中風三小時內治療較有機會移除血塊或摘除血栓。但尹居浩說,多數民眾的警覺性不足,身體不適或血壓高常不以為意,以為休息一下就沒事,易忽略潛在症狀。陳龍分析發現,很多人發病後拖了兩三天才就醫,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只能復健,相當可惜。

世界中風組織(WSO)宣導「FAST」口訣,包括Face: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看臉是否對稱;Arm:雙手抬高平舉,觀察是否單手無力下垂;Speech:是否能清晰完整朗讀一句話。尹居浩說,若符合上述兩項症狀,中風機率達七成二;若三項都有,中風機率八成五。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