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開始流行的Nose Art,包含著自娛的趣味,現實的殘酷,和慾望的青春。要了解Nose Art,看這一篇就夠了。
Nose Art 的歷史背景和創作緣由
陰謀論者說,珍珠港事件的發生,並非單純的偷襲。美國總統羅斯福及一眾官員事前就已獲取了相關情報,卻故意讓日本偷襲成功。目的是能夠以仁義之師的名義介入戰爭,以便日後作為領導者登上世界舞台。姑且勿論上層的內幕是否這麼黑暗,下層那些被推上戰場的人們,對生存的渴求與盼望和平的內心始終最閃耀。
偷襲珍珠港事件
被二戰推上藝術發展高峰的Nose Art,從旁見證一切。戰爭可怕,但前線軍人面對壓力,寂寞與苦悶,衍生出的無窮想像力和創作力,不但成為治療自己內心的一味良藥,更無意識地造就出一段另類的Folk Art 歷史。
個性化的塗畫,令每架戰機變得獨一無二。哪怕一千架B-17 戰鬥機最初都是相同的模樣,但飛上天空後卻有著一千種不同的命運。當中的分別,可以在其飛行員的無窮想像力和具有個性化的機頭繪畫上體現得到,這些Nose Art 都記錄了他們戰場上的勝利和心路歷程中的點滴。
Nose Art 的發展
Nose Art,中文可翻譯作“機頭藝術”。雖然源自一戰時期,意大利和德國空軍戰鬥機機身塗上圖案的習慣。但當時所謂的機頭圖案,多數沒有什麼的趣味性,更趨向正統的標識或只是部門徽章標誌。
像意大利王牌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 的戰機,上面的躍馬剪影標誌,就相當沉悶。
而最著名的Nose Art,首推“sharkmouth” 鯊魚嘴。
鯊魚嘴圖案最初出現在入侵波瀾的納粹德國空軍戰機上,然後啟發了英國皇家空軍,很快便出現在第112中隊的戰機機頭上。到1941年期間,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俗稱“飛虎隊”,隊中有人便建議在戰機頭部也畫上這個鯊魚嘴圖案,以震懾日軍。
這時期的鯊魚圖案已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有眼睛的樣式了。
真正具多元性主題的Nose Art,要到美國加入二戰之後才開始大規模地出現,由軍中不同崗位的地勤人員或者飛行員自主相議,按照各自意願,塗畫出五彩繽紛的圖案。
Nose Art 傳奇人物:Tony Starcer
Tony Starcer,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一位中士,1942-43年駐守英國。他曾經為多架Boeing B-17 Flying Fortress戰機繪製過Nose Art,當中包括最著名的那一架B-17 –“Memphis Belle”。
鼎鼎大名的Memphis Belle。
這架B-17 戰機的命名,源自它的機師Robert K. Morgan 的愛人–Margaret Polk,一個來自田納西州,孟菲斯(Memphis)的女孩。Morgan 原本打算把戰機叫做“Little One”,但當他和副機師Jim Verinis 看完一部叫“Lady for a Night” 的電影后,便以戲中主角的船隻名字“Memphis Belle” 來命名他們的戰機和隊伍。
Memphis Belle 是二戰期間其中一架充滿傳奇色彩的美軍大型轟炸機。
Morgan 更聯繫了為《Esquire》雜誌畫Pin-Up 女郎畫像的George Petty,要來一幅以“Memphis Belle”命名的電話女郎畫像。“Memphis Belle” 是二戰期間其中一架充滿傳奇色彩的美軍大型轟炸機,它曾經順利完成25 次戰鬥任務,而機組人員更無一傷亡,堪稱空中堡壘。因此,相比起其他國家,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長官們對這種“亂塗亂畫”持更開放的態度。他們認為航空隊員們在各自的戰機上畫下這些具特殊意義的圖案,不但減輕自身的戰爭壓力,也有助提升軍中士氣。這就是為什麼美軍戰機的Nose Art 有如此蓬勃的發展。而飛行員們更深信,機頭上的圖案能為全隊機組人員在戰場上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