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德國-F-122 不萊梅級巡防艦

德國-F-122 不萊梅級巡防艦

不萊梅級巡防艦恩登號(FGS Emden  F-210)。


艦名/使用國
不萊梅級巡防艦

(Bremen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德國/  
F-207、F-213:由Bremer Vulkan廠承造

F-208:由A.G. Weser, Bremer廠承造

F-209、211:由Blohm & Voss(B&V),Hamburg廠承造

F-210、214:由Thyssen Nordseewerke, Emden廠承造

F-212:由Howaldswerke, Kiel(HDW)廠承造

尺寸(公尺) 長130 寬14.5 吃水4.25
排水量(ton) 標準3000  
滿載36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LM-2500燃氣渦輪*2/51680

MTU 20V ZOV956 TB92柴油機*2/11400

雙軸  

航速(節) 29
續航力(海浬) 4000/18節
偵測/反制系統 Signnal DA-08 2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最初裝備)  
DASA TRS-3D/32   G頻3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1(取代DA-08)

SMA-3 RM20 I頻導航雷達*1

DASA FL-1800S/2電戰系統

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

聲納 STN Atlas Elektronik DSQS-21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SATIR戰鬥系統(以美製UYK-43B主電腦為核心)
SCOT-1A衛星通訊系統

WM-25追蹤/射控雷達*1(含一具搜索/追蹤組合天線,以及兩具Signnal STIR-180照明雷達)

資料鍊 Link-11
乘員 219
艦載武裝 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1  
Mark-20 Rh202 Rheinmetal 20mm 65倍徑機砲*2

八聯裝MK-29海麻雀飛彈發射器*1

(艦上備有16枚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

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

雙聯裝324mm MK-32Mod9隱藏式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DM.4輕型魚雷)

21聯裝MK-49 RAM公羊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2(1990年代加裝)

艦載機 大山貓Lynx-88反潛直昇機*2   
數量
共八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F-207 Bremen              1979/7/9 1979/9/27 1982/5/7 2014/3/28
F-208 Niedersachsen    1980/11/9 1980/6/9 1982/10/15  
F-209 Rheinland Pfalz   1979/9/25 1980/9/3 1983/5/9 2013/3/22
F-210  Emden              1979/6/23 1980/12/17 1983/10/7 2013/11/29
F-211 Koln                   1980/6/16 1981/5/29 1984/10/19 2012/7/31
F-212 Karlsruhe           1981/3/10 1982/1/8 1984/4/19  
F-213 Augsburg           1987/4/4 1987/9/17 1989/10/13  
F-214 Lubeck              1987/6/1 1987/10/15 1990/3/19

為了取代老舊的漢堡級(Hamburg class)與科隆級(Koln class)驅逐艦 (科隆級是二次大戰以後西德自製的第一種中型水面作戰艦艇),西德海軍在1972年起展開了新一代中型艦艇的研發計畫,共計有10種設計參與競標;此外,由於荷蘭海軍也有類似的新一代艦艇需求,故一起參與設計工作 ;至1975年,分別以不萊梅.渥肯(Bremer Vulkan)與布隆.渥姆斯(B&V)兩造船廠為首的兩大造船集團(共計五家廠商)進入了最後角逐的階段。1976年,西德政府決定由不萊梅.渥肯成為新艦的主承包商,而其餘入圍的B&V、豪爾德(HDW)、泰森(Thyssen Nordseewerke,Emden)等廠則成為次承包商,以分攤建造工作。這種新巡防艦被命名為F-122不萊梅級(Bremen class),全部八艘都使用德國城市名,從1982至1990年陸續服役 ,全部部署於德國位於北海的第四艦隊,並設籍於威廉港。而參與研發合作的荷蘭也根據兩國合作研究的基礎,率先推出堪稱F-122孿生姊妹的寇騰納爾級(Kortenaer class)巡防艦,全部10艘於1978至1983年陸續服役 ,而出道較晚的F-122甚至還參考了寇騰納爾級的設計;不過雖然寇騰納爾級的艦體佈局與武裝和F-122多有雷同之處,但兩者動力系統並不相同。

F-122乃是針對德國海軍本身(特別是北海的作業環境)以及北約的需求而設計,著重反水面作戰,同時防空與反潛自衛能力也需要足夠,以在威脅較高的環境下作業 。本級艦艦體嚴格地實施隔艙化設計,以提高艦艇的生存性,全艦並劃分為兩處損害管制區域。雖然不萊梅級巡防艦的建造應用了初階的模組化造艦技術,不過由於MEKO模組化巡防艦系列的製造商──布隆.渥姆斯並非不萊梅級的主承包商,因此本級艦並未採用 如MEKO的高度整體式模組化設計。平心而論,不萊梅級的桅杆造型實在是不怎麼好看。動力系統方面,本級艦採用複合柴油機或燃氣渦輪(CODOG)驅動雙軸五葉片可變距螺旋槳,高速航行時使用兩具LM-2500燃氣渦輪機,巡航時則使用兩具MTU 20V ZOV956 TB92柴油機,最大航速29節,航速18節時續航力達4000海里。本級艦的發電系統由AEG-Telefunken公司設計,艦上的動力與發電主機分置於三個獨立的水密隔艙中。

電子系統方面,不萊梅級採用一具荷蘭Signnal的DA-08 2D對空/平面搜索雷達,此外在艦橋後方前桅頂則設有一具Signnal的WM-25 I/J頻追蹤/射控雷達系統,此系統擁有一個共用發射機的搜索/追蹤天線組(CAS),兩者位於一個球形保護罩內;搜索雷達天線轉速高達60轉/分,能同時精確追蹤數個近程空中目標 ,並將優先接戰的目標交給追蹤雷達負責持續鎖定,而搜索雷達亦可進行海麻雀防空飛彈的照射;此外,WM-25還整合兩具Signnal的STIR 180照明雷達。本級艦的作戰系統為SATIR,以美國軍規UYK-43主電腦做為核心,軟體則由STN ATLAS Elektronik提供。SATIR與艦上各通訊、感測與武器系統整合,負責的機能包括導航、通訊、目標獲得與武器導控等,中央電腦接收感測器獲得的目標資料並加以計算,排定目標優先順序並自動指揮武器接戰,具有多目標搜尋/追蹤能力 。SATIR也整合有美國的SYS-1(V)1整合式自動目標追蹤系統(IADT),能整合艦上所有的雷達的資訊,自動編輯成目標態勢檔案。在1996年中,德國海軍對本級艦的戰鬥系統進行升級,SYS-1加裝了使用Motorola 68040處理器的追蹤管理系統(TMS,詳見派里級飛彈巡防艦一文),稱為SYS-1現場改裝方案(Field Change 1),使其效能大幅增加,而德國海軍先前購自美國的呂特宴斯級飛彈驅逐艦也進行了相同的升級。本級艦的電戰系統包括戴姆勒.克萊斯勒航太(Daimler Chrysler Aerospace,DASA,現為EADS Systems & Defence Electronics)的FL-1800S/2電子戰系統以及美製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此外還有一套美製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武裝方面,不萊梅級的反水面武器包括艦首一門OTO 76mm快砲、兩舷各一的Mark-20 Rh202 Rheinmetal 20mm機砲以及艦身中段的八枚魚叉反艦飛彈,防空則仰賴艦橋前方一具美製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全艦備彈16枚,主要由兩具Signnal STIR-180照明雷達進行導控,必要時WM-25的搜索/追蹤天線組亦可提供一個有效距離較短的照射頻道。反潛方面,本級艦艦首設有一具STN Atlas Elektronik DSQS-21主/被動聲納 ,以電腦系統加以控制,利用程式化控制的聲納波形進行搜索、測距與定位。DSQS-21聲納的操作模式分為主動、被動與攔截三種,主動模式又稱為目標自動追蹤(ATT),能發出主動聲納波追蹤目標,並隨時掌握目標的方位、距離與速度,被動模式則為純粹的聽音;至於攔截模式則是被動模式的一種,專門針對10Hz以下的低頻訊號進行監聽。反潛武器面,兩舷各有一組雙聯裝MK-32 Mod9隱藏式魚雷發射器,艦上儲存八枚美製MK-46或AlliantTechsystems(ATK)生產的DM.4輕型魚雷,艦尾設有兩個機庫,可搭載兩架英製大山貓(Lynx)反潛直昇機,該機配備AQS-18D吊放式聲納,可搭載兩枚Mk-46或DM.4魚雷。本級艦的機庫配置相關的工具,能對艦上直昇機進行維修作業,而直昇機甲板的大小與強度則能承受一架海王式之類的大型反潛直昇機 ;為了配合大山貓反潛直昇機的起降,起降區設有一個魚叉直昇機輔助降落裝置的金屬網孔。

進入1990年代後,德國海軍對本級艦展開改良,首先在機庫上方加裝兩具美、德合作的新型MK-49公羊(RAM)短程反飛彈飛彈發射器,接著以DASA(後併入EADS,2014年1月成為空中巴士防衛航太,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的TRS-3D/32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DA-08。TRS-3D系列是一種G頻多波束雷達,具有對空與對海面搜索與追蹤能力(主要工作是監視低空空域),並整合了能自動辨識艦艇或航空器的MSSR-2000 I識別系統,最大偵測距離約200km,最多能同時追蹤400個目標;F-122使用的TRS-3D/32是TRS-3D雷達中較大的版本,天線陣面由32條線性陣列構成(另一種TRS-3D/16則只有16條陣列),而F-122使用的TRS-3D/32採用機械穩定方式彌補船艦縱向與橫向搖動;TRS-3D之後還有推出電子式穩定(ES)的版本,以電子方式調整波束抵銷艦體搖晃,天線旋轉機構 就可以簡化,降低體積重量並增加可靠度。TRS-3D採用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在惡劣的雷達背景環境條件下仍能有效搜索低空飛行或慢速移動目標(如直昇機)。

1980年代末期北約各國的NFR-90巡防艦計畫告吹後,德國造船界立刻以不萊梅級和MEKO級作為基礎,迅速地完成了四艘F-123布蘭登堡級(Brandenburg Class)巡防艦。雖然布蘭登堡級的艦體構型可說與不萊梅級截然不同,科技也較後者更先進,但是動力系統、作戰系統和電子戰系統仍與不萊梅級極為相像。在2004年1月,德國海軍與美國洛馬集團簽約,為不萊梅級和布蘭登堡級進行升級改良作業, 主要項目是戰鬥系統與指管通情裝備的全面更新,隨後並選定Thales英國分公司為戰鬥系統部分的合約商。在2005年9月,德國政府與Thales英國分公司簽下總值7000萬歐元的合約,改良內容包括為不萊梅級和布蘭登堡級換裝新的指揮與射控系統、換裝新型顯控台與顯示器,並以新的控制軟硬體來整合艦上所有感測、通信與武器系統。除了艦艇的升級外,此合約還包括針對德國威廉港的海軍地面指揮站進行相對應的裝備升級,以配合艦上新的指管通情系統。

在2000年代,德國海軍開始執行不萊梅級的後繼艦計畫,代號為F125,首艦預計在2012至2013年間下水服役。原本德國打算建造八艘7000噸級的F125來1:1替換不萊梅級,但由於預算緊縮,德國只在2007年訂購四艘F125,隨後就規劃體型較小的K131巡防艦,打算建造六艘來全面替換不萊梅級以及Type 143A飛彈快艇,預定在2020年代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F-125與K131,在此不予贅述。不萊梅級從2012年起陸續除役。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