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納粹二戰時的列車炮"K5"

納粹二戰時的列車炮"K5"

一次大戰後,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德國被禁止發展大口徑火炮,在各國列車炮發展起來情形下,德國巧妙的利用了以發展海軍為藉口繼續做研製大口徑火炮的計畫。1933年,德國開始進行一連串搭載超重型火炮的列車炮研製計畫,其中克魯伯公司所提出利用現有的載具搭配上283mm口徑火炮的計畫,並於1935年經在過各口徑火炮測試的結果下,由於測試出來的效果最為顯著,而為德國軍方所採納,並且定名為:K5(E) leopold 列車炮,於1936年服役,直至終戰,德國仍然繼續生產。

自從1936年K5(E)生產服役後,由於生產期間保持保密狀態,所以最終產量至今仍不確定,據估計大約有25~28門的K5(E)馳騁於戰場,K5(E)有著簡潔、經典的設計,效率高的彈藥搬運設備還有精密的裝彈機構,加上細長的炮身,使得K5(E)又有個schlanke Bertha(苗條的貝爾莎)的暱稱,目前已知於1940年時,至少有8門K5(E)投入戰場,然而K5有個先天設計上的缺點,砲管內膛線咬合狀況不良導致時常有膛炸的問題,經過修改,一批擁有新膛線砲管披掛上陣,改善了膛線咬合不良的問題。之後,K5全力投產,所有的問題,都有賴於前線的回報。K5列車炮有一個特點,就是整個炮身結構由前後兩輛板車來承擔,板車設計特殊,擁有六軸車輪,每軸車輪可以承載18噸,而整部列車炮,則是由火車頭、乘員車廂、補給車廂、彈藥車廂所構成的;在戰場上,K5可以經由兩種發射模式來發揮它的威力,一種是直接在鐵道上進行射擊,另一種是在特殊設計的鐵道旋轉盤上進行射擊。K5服役的過程中,一共研製出3種砲彈,分別是1940年的GR35、1943年的GR42以及GR43。K5在研發的過程中,根據前線戰報不斷改良,改良範圍包括加裝炮口制退器、將原本由德國傳統水準式安裝方式的炮尾改為螺扣式,彈藥方面也不斷改進,後來德國替K5研製出一種兩段式加速的火箭助推砲彈,此砲彈原理是利用原本砲彈打出後在燃料耗盡之前啟動火箭助推器達到增加射程的效果,儘管這方法會造成彈體的荷重、裝藥量降低,但這在當時仍不失為有實用價值的新技術,配用這種新技術砲彈的K5命名為K5 GLATT,並且使用了新研製的一段式砲管,根據測試,使用此火箭飛彈的K5有效射程可達151KM,砲管口徑增加為310mm,而德國軍方針對這型的K5釋出7門的訂單,直至終戰,只有兩輛被生產出來,並且投入1945年於波昂附近的戰役。最後一型改良型的K5,則是被設計放在虎王的底盤上,用於一般公路或越野時候使用,然而仍停留在設計階段,德國就投降了。由於優異的性能,使得K5馳騁各戰場都深獲好評。

K5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