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航海時代的海戰利器 現代定裝後膛炮的另類祖宗 佛郎機炮

大航海時代的海戰利器 現代定裝後膛炮的另類祖宗 佛郎機炮

佛郎機炮是一種後裝滑膛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銃,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銃中,然後把子銃裝入炮腹中,引燃子銃火門進行射擊,採用了母銃與子銃結構,母銃即炮筒,子銃實為定裝彈藥,每門母銃配4~9個子銃,每門子銃事先裝填彈藥以備使用,作戰時,先將一個子銃裝入母銃的彈室中,發射後,將空子銃退出,換裝另一個,由於可以輪流換裝子銃,減少了臨時裝填彈藥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射擊速度,因此又被稱作「子母炮」,佛郎機炮還安裝了瞄準具,提高了精度。
     顯然,佛郎機炮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火炮的兩個基本特點:後膛裝填,定裝彈藥。的確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武器。限於當時的技術,佛郎機炮也有一些無法克服的缺點:
    (1)在當時工藝條件下,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洩漏,因此射程受限。
    (2)由於需要考慮再裝填過程中的子銃(定裝彈藥)搬運問題。子銃的重量一般不大於300磅,這是四人使用抬桿搬運的重量允許值。(當然,也可以考慮門架吊裝,但那樣佛郎機炮的射速優勢就不明顯了)所以,相對於紅夷大砲而言,佛郎機炮一般多為輕型火炮。
        當時的海戰是從遠距加農炮(紅夷大砲)對射一直打到接舷跳幫,拎著斧頭菜刀上對方甲板砍人。
        在這個過程中,加農炮雖有射程及威力優勢:當時紅夷大砲海戰常用射程2000碼,約1830米。(註:此非紅夷大砲最遠射程,一般認為3海里是黑火藥時代,架退式前裝滑膛加農炮的最遠射程。)但再裝填過程漫長:紅夷大砲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經歷
     (1)再裝填:在發射一次之後,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乾布綁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乾,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砲彈,刺穿藥包,插入導火索....
      (2)火炮復位。
     (3)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等。然後再點放。訓練最有素的英國海軍也只能勉強保持2分鐘一發的射速。
       而佛郎機炮依靠後膛裝填,定裝彈藥。則可以獲得遠優於加農炮射速。一般實心彈600-700碼(500-600米)的射程也可以在接舷作戰前,最大限度的殺傷敵方人員,破壞敵艦帆索具。同樣是當時的海戰利器。
      
        佛朗機炮由歐洲發明,16世紀早期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可考的仿造記錄如下:
     (1)明叛王朱宸濠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開始私造佛郎機,這是中國最早仿製西洋炮的開端。   
      (2)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時任廣東巡檢的何儒,在泊於此地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船上看到一種新式火炮,射程為2000尺,嘉靖三年(1524年),得其製法,「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造出了第一批這種武器,當時稱為「佛朗機」,《明世宗實錄》提到「中國之有佛朗機諸火器,蓋自儒始也。」當時明朝稱西班牙、葡萄牙為「佛朗機」,故以其國名稱呼這種武器。
     (3)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政府在南京進行仿製,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85米,重300公斤。《武備志》將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藥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藥3兩半。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藥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藥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里。1、2號佛郎機可用於水戰。要塞型佛郎機炮重達1000斤,威力遠超1、2號。
      當時明水師大福船,一般是在艦首置紅夷炮一門,左右各置佛朗機炮六門。不過也有記載:延平王的大福船好像就是八門紅夷炮…四十門千斤佛朗機…
      當時在歐洲海軍服役可是筆好買賣:除了效忠國王,不攻擊本國及盟國船隻外。基本和海盜無異。海戰勝利,俘獲敵艦。對官兵而言意味著有錢分了。單看這一點,訓練的積極性,對裝備的改進的積極性必然是相當充足。



佛朗機炮的子銃可單獨裝填

把子銃裝入炮腹中

B即為佛朗機炮的子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