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全球經濟陰霾下 走穩自己的路

全球經濟陰霾下 走穩自己的路

儘管歐盟峰會剛剛達成「救市」共識,歐洲改採寬鬆政策應對債務危機,美國股市一度大漲回應,但歐美經濟依然陰霾不散,原本就憂心忡忡的中國更添愁容。大陸市場人士開始擔心:歐美市場會否把龐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拖入「深淵」?國際會計機構「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報告稱,69%的中國企業對全球將在未來12個月中重陷衰退表示擔憂。

而實際上,目前大陸的外貿結構已經與幾年前大為不同,大陸對歐美經濟的干預能力也大大增強,加上大陸接連推出戰略新興產業規畫、信貸微調等「穩增長」政策,即便受到歐美市場「拖累」,其出口乃至經濟增長仍可「保底」,而不至於跌破北京當局的預期底線。

據大陸海關最新資料,5月分中國對歐洲出口仍為負增長,但對美國、東盟和俄羅斯的出口卻取得了高幅增長。指向不一的資料曲線透露出兩大資訊:一是大陸出口業已具備承受最大貿易夥伴歐盟市場小幅萎縮的能力,而在趨於分化的全球市場中「以澇補旱」;二是發達經濟體如美國、歐盟的經濟狀況並不一致,年內不大可能出現全面衰退,即使是歐盟成員國之間也分化明顯,例如今年前5月中國對德國出口下跌3.4%,對英國出口卻增長10.8%。

誠然,6月分大陸製造業50.2的PMI指數不容忽視,PMI分項指數中,反映需求的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雙雙疲弱,表明出口形勢的確嚴峻。但相比國際金融危機中「四面楚歌」的困境,目前大陸經濟面臨的外部條件,應不至於引發人心惶惶之類的過度反應。

況且,大陸對外貿易在逆境中仍表現出一些亮點。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京交會」上,簽署合作協議總金額達601.1億美元,其中國際服務貿易交易額就達112億美元,專案涵蓋資訊通信、服務外包、物流、綠色環保等領域。當「中國製造」出口遇困之時,第三產業悄然扮演了大陸外貿的「新引擎」角色。

再以大陸浙江溫州市為樣本,今年前5月,當地傳統的服裝類、鞋類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陷入增長停滯,機電類等產品卻大幅增長近20%。

外貿目的地與產品結構的變化,為大陸經濟「抵禦」歐美寒風提供了條件。因此不難理解日前發生的一則「怪事」:大陸國資委官員稱「央企要做好3至5年過寒冬準備」,卻很快招致商務部發言人的反駁,認為從外貿和商務資料來看,「形勢不至於如此糟糕」。

另外,當業界緊盯歐美市場的動向時,卻不大留意大陸官方也在主動向歐美施加影響,盡己所能,救人救己。例如近期承諾向IMF增資430億美元,就不失為一項「大手筆」。10年前大陸官員尚可自言「我們無法改變外部環境」,而今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必須深度參與世界經濟的決策過程,不能坐視「傷害」造成。

當前,歐債危機的走向尚不明朗,歐盟峰會推出的歐洲穩定機制(ESM)將可直接向銀行注資1200億歐元(約1519億美元)投入刺激計畫、歐洲央行更宣布降息措施等,無疑將產生積極作用。而美國經濟受選舉政治影響,歐巴馬政府預料將會採取更多刺激動作。大陸對兩大發達經濟體的走勢應作出客觀、冷靜的判斷,不應被國際市場過於悲觀或「唱空」的聲音主導外貿政策。只要堅守「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條策略,主攻產業升級,調整外貿格局,出口困境的「解圍」前景可期。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