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頻 2014-4-23 21:16
揭秘武則天最滿意的接班人是誰
武則天當朝期間,一直為接班人問題而頭疼。一方面,她作為篡位者,一直將自己的兒子視為政敵,殺死了兩個,貶謫了一個;另一方面,對武承嗣、武三思,武則天也是心有忌諱的。這兩位侄子的父親被她流放於偏遠地帶,二人均憂慮而死——
長期的兩難抉擇
武則天建立了不世偉業,不僅破天荒地當了女皇,開創了自己的王朝,而且令人驚異地穩穩坐了十四年皇座。這在絕對男權的封建社會中,真是不可想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皇,在接班人問題上卻始終處於兩難抉擇。她可以通過“造神運動”把自己置於“半神半人”的超人狀況,從而成為一個國家的元首,但她無法改變整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基礎。況且,在她自己的內心,也還是擺脫不了傳統的男權影響。她雖然非常寵愛女兒太平公主,但她從來沒想過要把自己的帝位傳給女兒。接班人的競爭主要是在武則天的侄子與武則天的兒子間展開。
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專權,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必須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這一集團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娘家人。武則天也是如此。武氏家族是一個大的家族,在武則天的後輩中,最出類拔萃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與武三思。尤其是武承嗣,稱得上武則天“造神運動”中最重要的功臣和始作俑者。武則天稱帝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為武氏的始祖,尊為文皇帝,尊自己的祖先平王少子武為睿祖康皇帝,太原靖王為嚴祖成皇帝,趙肅恭王為肅祖章敬皇帝,魏義康王為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為顯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為太祖孝明高皇帝,這些人的夫人均稱為皇後。然後,她大封武氏家人為王,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武攸歸、武重規、武載德、武攸暨、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望、武攸緒、武攸止等都被封為郡王,諸姑姊均被封為長公主。如此一來,武氏的力量頓時空前。而武承嗣謀取太子的呼聲則變得非常高。
武則天的兒子睿宗已被降為皇嗣,仍居住在東宮,實際上被嚴密地監管起來。武則天雖將兒子賜姓為武,而內心深處,仍將兒子劃在李家後代的範疇。
最初的時候,武則天確實傾向於武承嗣。為此,她將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宰相岑長倩、格輔元誅殺。但武則天內心則不無矛盾,因為,皇嗣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武承嗣為謀太子位,進行了積極的籌劃。永昌二年(690年)年底,武承嗣暗中指使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王慶之見武則天,陳述請求。武則天說:“皇嗣我子,奈何廢之?”王慶之按照武承嗣的囑咐,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武則天下諭,令他出去。王慶之伏地,以死泣請,不離開。武則天心有猶豫,於是將一張印紙給他,說:“想見我時,以此出示門者。”王慶之以為得逞,屢次求見。武則天對王慶之得寸進尺的帶有要挾性質的舉止很是厭惡,大怒之余,命鳳閣侍郎李昭德杖打王慶之。李昭德馬上將王慶之引出光政門外,對朝士們說:“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侍衛們撲打,一直打到眼睛耳朵都出血為止,最後又將其杖殺之。李昭德殺一儆百後,趁熱打火地對武則天說:“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太後聽後,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哪有不傳兒子傳侄子的道理,哪有侄子當了皇帝而為姑姑立廟供奉的。於是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
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並不甘心,在擁有很高的權力後,太子之位強烈地誘惑著他們,讓他們繼續尋找機會。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皇位,大肆地殺害李唐皇族,這也間接地觸發了武承嗣等人的野心。他們不僅教唆女皇盡殺李氏宗室,而且不斷地營求為太子,多次指使人遊說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這一說法與李昭德等人的“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的說法相對立,似乎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武則天聽後,又有所猶豫。
武則天當朝期間,一直為接班人問題而頭疼。就像她既要創立自己的武氏王朝,又不能不承認自己的王朝獲之於唐朝,自己的夫君乃是唐高宗,所以在供奉武氏神廟的同時,又不得不供奉李氏皇族一樣,在這一關鍵問題上,她的內心始終充滿了矛盾。
一方面,她作為篡位者,一直將自己的兒子視為政敵,殺死了兩個,貶謫了一個,留在身邊的雖然非常聽話,但因為他才應該是李唐帝國合法的皇帝,所以無論如何仍然是武則天獨裁的有力競爭者,所以,武則天仍不時予以打擊,不僅將其變相地拘禁起來,而且完全將其排斥出典禮之外,並殺害了他的兩位妃子。另一方面,對武承嗣、武三思,武則天也是心有忌諱的。這兩位侄子的父親——即武則天的異母兄武元爽與武元慶,曾在武則天幼年時欺負武則天母女,武則天當權後,將他們流放於偏遠地帶,二人均憂慮而死。可以說,武承嗣、武三思的父親是被武則天迫害致死的。雖然二人對姑姑表現出無比的忠誠,但冷靜下來,武則天不能不對二人懷有戒備。
武則天行非常之事,就有非同一般的矛盾。
最後,還是名臣狄仁傑說服了武則天。《資治通鑒》記:太後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後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太後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曰:“王者為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後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後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顯然,在武則天晚年,她不能不考慮自己身後的榮辱。這時候,狄仁傑的話說到她的心坎上。就是說,只有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為接班人,才可以永保自己得供奉,自己的子孫永遠承繼自己的事業——這才是為自己所設的最長遠的規劃。更何況,一旦自己死去,兒子們將不再成為自己的競爭者,只能是承繼者。也許,這才是武則天打開心結的真正想法。當時的社會確實存在著神秘的色彩。就在武則天即將打開心結的時候,她又夢見一個兩翅膀均折斷的大鸚鵡,狄仁傑乘機為其解夢:“鸚鵡的鵡,即象征陛下您的武姓。鸚鵡的兩翅膀,是陛下您的兩個兒子。陛下您如果起用二子,那麽您的兩翅膀也就自然振奮起來了。”當時,武則天的兩個兒子,一個是皇嗣,另一個是被貶謫的廬陵王。狄仁傑建議她起用廬陵王。
就在這個關頭,又發生一件事,一支在外征戰的重要軍事力量向朝廷提出質問:“何不歸我廬陵王?!”
與此同時,武則天的兩個情人張易之、張昌宗見女皇已老,也為自己的將來擔憂。有位名叫吉頊的大臣乘機勸說二人:“天下士子庶民都沒有忘記大唐的功德,都想念廬陵王。現在主上春秋已高,大業須有托付;武氏諸王都非她所屬意的。你們何不從容勸說主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你們不僅可以免禍,而且可以長保富貴呀。”二人聽後,連連點頭,屢次在武則天耳邊勸說。
種種跡象綜合起來,使武則天得出一個結論,無論為自身考慮,還是遵從天意人願,都應該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她徹底完全取消了立武氏兄弟為太子的想法,將廬陵王接回神都洛陽。
幾個月後,武承嗣見大勢已去,心情抑郁,當年就得重病死去。太子之位再無懸念。同年九月,皇嗣主動提出讓位於皇兄,武則天乃立廬陵王為皇太子,複名顯。皇嗣李旦改封為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