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2014-4-17 00:54
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鴨綠江海戰。包括豐島之戰和大東溝海戰。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慘重,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1894年,清廷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餘年後,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這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具規模現代鋼鐵軍艦(當時稱呼「鐵甲艦」)海戰,至今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艦隊海戰。售出軍艦給日清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然而,因為各支水師的負責官員,除經手貪污其砲彈經費外,尤其總理度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私人恩怨而杯葛撥款給北洋艦隊,導致在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軍備上已遠遠落後日艦。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祐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遊擊隊和第二游擊隊。總的說來此時北洋水師對比日本海軍,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1894年中日對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而這還是將北洋不可能指揮的其他水師加在內的計算。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巡洋艦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號和廣乙兩艘巡洋艦,廣乙號重傷自毀,濟遠號敗走,日艦在追擊過程中遇到清軍運兵船高昇號、炮艦操江號(運輸武器物資)。日艦俘虜操江號,擊沉高昇號,船上七百餘名官兵悉數遇難。
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面臨著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戰前大量西方觀察者認為中國將獲勝。然而遠東英艦隊司令裴利特曼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艦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戚本章認為這是持平之論。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以及觸礁後被毀的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六百餘人;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3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也即採取了「存在艦隊」策略,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黃海海戰是海軍發展到鐵甲艦時代後的一次大規模海上艦隊決戰,頗受世界各國海軍人士的重視。北洋海軍的兩艘鐵甲艦顯示了防禦能力的優勢,厚裝甲無一處被擊穿。戰艦依然是海軍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艦。安裝重型火炮的相對小型戰艦在海戰中效用不高。
北洋海軍在大口徑火炮方面佔優勢,但射速較低。聯合艦隊各主力艦均裝備了中口徑速射炮,通過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彌補了其大口徑火炮的不足。對19世紀末海軍的武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此役後各國海軍設計的戰艦,均重視提高大口徑火炮的射速,並強化中口徑速射炮的火力。
海戰雙方都針對性選擇了不同的陣型。聯合艦隊採用單縱陣有良好協調性。北洋海軍依據19世紀後半流行一時的衝角戰術,各艦艦首向敵,因對準不同的軍艦,出現陣形紊亂導致各自為戰的局面。各國海軍得出結論,海戰中最重要的是陣型的整齊與協調。
聯合艦隊在海戰中機動性佔有優勢,第一遊擊隊編隊航速達到15~18海里,海戰中進退自如,始終掌握著選擇進攻目標與時機的主動權,為北洋海軍最強敵艦,吉野艦更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
黃海海戰北洋取橫陣並不是僅僅「沿襲舊制的沖角戰術」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的,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佔優,而多佈置在艏部,因此要發揮火力則更適宜採取橫陣。縱陣比起橫陣對於軍艦航速及指揮的要求更高。北洋水師的作戰受開戰之初丁汝昌受重傷導致的指揮混亂的影響很大,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丁汝昌受傷並非定遠艦主炮射擊震動所致,飛橋毀壞應當是120毫米速射彈所致。雖然更近於偶然,但北洋水師的問題在於沒有在定遠或者鎮遠上預先建立備份領導班子,此可能跟派系鬥爭有關。此役後基本上所有國家(包括日本)都認識到巨炮重甲的巨大威力,大力發展戰艦。但是中口徑速射炮仍然對於強裝甲艦的防護薄弱部、船上人員有可觀的破壞力,所以英國之後曾經出現了一種全裝備中口徑速射炮的設計。
關於黃海海戰的勝負,由於北洋海軍損失較重且於海戰中盤後呈瓦解之勢,因此常久以來的主流見解為此役為北洋海軍大敗;然而近年亦有軍事學者紐先鐘等主張:北洋海軍此次出航的原始目的(為兵輪護航)獲得了成功,而日本聯合艦隊原本寄望以一役消滅北洋海軍主力的企圖卻並未達成,再加上日軍在旗艦松島中彈受創後主動退出戰場(北洋海軍甚至進行了短暫的追擊),因此視此役的結果為兩軍打平甚至是中方獲得戰略層次上的勝利亦不為過。目前這種觀點尚未取得很多共鳴。由於北洋海軍缺乏修復船艦的後勤能力,北洋海軍總督丁汝昌也在斯役後令艦隊以存在艦隊形式停泊威海衛不出,終使中方喪失甲午戰爭之制海權,最終導致北洋海軍之覆滅。
此戰使日本國民極其振奮,松島的三等水兵、下甲板前彈庫員三浦虎次郎在重傷彌留之際,詢問長官「難道定遠還沒有沉嗎?」得到回答「我們把它打得動彈不得了。」而死去,為此產生了軍歌《勇敢的水兵》。
黃海海戰結束以後,9月24日,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被清政府以「臨陣退縮」罪名判處斬首。關於對方伯謙的評價,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方伯謙某些旁系後代推動下掀起了翻案活動,認為方伯謙冤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北洋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的學者卻表現出謹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學者認為以現有的史料,不足以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