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2014-4-13 01:44
秦陵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1974年2月,西安城東的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無意中挖出一個陶制武士頭。自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博物館被挖掘出來,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這一奇蹟剛被發現不久,便被認定為秦始皇陵的陪葬俑坑,這几乎成為一種“公論”。但近些年來,有人卻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另有其人。此論一出,立即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那麼兵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誰呢?
幾點爭論
對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這一觀點首先提出質疑的是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先生。1961年,陳景元先生曾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規劃,並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對兵馬俑做了大量的研究。他從服飾、軍事、交通等角度對兵馬俑進行了剖析,指出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把持秦國朝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主要依據有下面幾點。
其一:奇怪的“歪髻”
兵馬俑一向被視為秦始皇的士兵,但其裝束與一般戰場上的士兵不同,他們不僅沒有戴頭盔,而且梳着奇怪並且複雜的“歪髻”、“偏髻”,而且多數偏。
對此,一般學者認為,兵馬俑髮髻多數偏右,可能與秦人尚右,以右為上的觀念有關。根據文獻記載,當時富貴人家就住在“右閭”,窮人則住在“左閭”,右丞相也比左丞相地位高。另外,多數人習慣右手梳理頭髮,所以也可能導致髮髻偏右。再說也有個別左髻的,所以這不算問題。甚至還有專家認為陶俑頭上梳着偏于一側的髮髻,再現了古代秦人的俏皮性格,是出於藝術的需要。
陳景元對這些解釋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因此,現實生活中必定有這種偏右的“歪髻”。要將自己頭髮精心編成髮辮,盤出各種花式的髮髻,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軍營裡的士兵不可能如此裝扮自己。再說,在水源不豐富的西北地區,成千上萬的大軍要洗一次如此長的頭髮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這些秦俑不可能是秦國的士兵。
其二:他們的衣服怎麼敢如此絢麗
兵馬俑剛出土時身上還殘留着一些顏料,對這些顏色進行分析後,可以看出秦俑身上衣服的色彩是以紅、紫為主調的,衣服的色彩總共達13種之多。這與秦始皇“尚黑”的記載顯然不符。
依據戰國時期鄒衍所創的五德生剋理論推斷,周朝是“火德”,始皇認為自己滅了周王朝,因此將秦國定為“水德”。五行學說中水所對應的顏色是黑色。因此,秦始皇把“尚黑”作為一項法令頒佈,衣服、旄旌、節旗都以黑為上。甚至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驪山北麓也與“黑”有關——驪,即指黑馬。很難想像如此“尚黑”的秦始皇,會允許自己的陪葬軍隊穿得如此花哨。
關於這一點質疑,有專家駁斥說,“尚黑”是指黑為上、以黑為貴,它恰恰表明了黑色是很貴重的顏色,不是誰都能隨便用的。秦始皇雖然下令有重大祭祀活動時朝官要穿黑色服裝,但不能理解為要求全國老百姓都穿黑色衣服。事實上,秦國流行的服色是黃、綠、白等。另有史料記載,秦軍士卒都是自備服裝,既然秦俑來自生活,那麼它們的服裝顏色駁雜就完全合乎情理了。
以上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所以尚不能用兵馬俑的色彩繁雜來否定兵馬俑遺址是秦始皇陪陵。
其三:為何有如此多的“鬍子老兵”
考古學家王玉清在其《秦俑面形和表情》一文中列出了二十九個陶俑,其中只有三個陶俑屬於年輕人,其他二十六人皆是年長者或年老者,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九。有其他學者也曾發文提到這一現象。據此,陳景元先生認為,秦始皇不可能為自己選取這樣一支情緒低沉、神情黯然的陪葬隊伍。要知道,秦國士兵向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因為秦軍在選用士兵時的標準與條件是非常嚴格的。《荀子·議兵》中曾對戰國時魏國的士兵選拔作了一番介紹:魏氏選拔士兵時,第一步是選擇身材合適的,而後讓入選者穿著一種由三部分相連的鎧甲,操十二石(大約三百三十公斤)的弩,身背裝有五十隻箭的箭囊,頭戴盔,再帶上戈、劍,帶三日之糧,以這樣的裝備出發,如果半天之內可以行軍百里,就算合格。可見,魏國士兵的素質不可小覷。縱然如此,“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鋭士”。由此可見秦國士兵的素質是何等優良。秦始皇怎麼可能捨棄精華而取其糟粕呢?
關於這一點,反對者提出的觀點是,兵馬傭可能不是秦始皇陪葬軍隊,而是秦始皇的近臣侍衛——“郎系統”,整個一號坑呈現的是秦始皇出行或舉行盛典時的生活場景。因為,以“軍陣”陪葬違背中國人崇尚死後安寧的理念。
其四:為何沒有“車同軌”
與兵馬俑一起出土的還有不少車輛。不少專家依據秦俑是士兵的論斷,將這些車輛定性為“戰車”,但有專家持反對意見,因為這些車輛的型制不利於軍事作戰。陳景元明確指出,這些車輛的型制顯然不統一,不是秦始皇時期的產品。因為,早在戰國時期,道路的寬度不一樣,各國車輛的尺寸也不一樣。秦始皇統一後,在全國實施“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明確規定了車輛的型制標準,要求車輪間的寬度一致。但秦俑坑裡出土的車輛,車軌的寬度從一米到一米五不等,顯然與“車同軌”的規定不符。秦始皇怎麼會允許自己的陪葬品違反自己頒佈的規定呢?
關於“車不同軌”現象,支持兵馬俑是始皇陪陵的專家解釋說,由於陶車是由手工製作,產生幾釐米的誤差在所難免。這樣看來,“車不同軌”的質疑也有待進一步商榷。
雖然陳景元先生的幾個疑點都遭到了反駁,但他的疑問並非沒有道理。
大膽假設:真正的主人是秦宣太后
根據對以上質疑的分析,陳景元先生認為,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羋氏。
秦宣太后羋氏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以“八子”這個極低的身份嫁給秦惠文王,並深得惠文王寵愛。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繼位。本來羋氏可能就此無聲無息地老死宮中,不想秦武王勇武好鬥,繼位四年就因為舉重把自己砸死了。在一番激烈的王位爭奪戰後,羋氏幫助自己的兒子勝出,是為秦昭王。羋氏一躍成為宣太后。由於昭王年幼,宣太后主政,把持秦國朝政四十一年,被稱為“兩千年前之慈禧”。
宣太后是楚國人,而秦俑的一些特點正是楚風的體現。比如秦俑身上以紅、紫為主色調的綵衣與楚人的習慣相吻合。根據《墨子·公孟篇》記載,楚莊王就喜歡穿著“絳衣博袍”上朝。絳衣,就是赤色的衣服。湖北一些楚墓出土的衣衾也以赤色為主。另外,在陶俑身上還發現了“羋”字,這正是秦宣太后的姓。“歪髻”也是楚人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很可能與苗人有關係,現在西南地區有的面具藝人還會將古代先人捏成“頭梳歪髻”的樣子,在湖北發現的楚墓中也曾發現梳着“歪髻”的古屍。所以,身為楚人的秦宣太后很可能將這些楚國習俗用在自己的陵墓中。
秦宣太后當然不會帶著一支軍隊為自己陪葬,因此,秦俑很可能是多年侍奉她的隨從,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陶俑年齡偏大、情緒低沉的現象了。此外,如果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車不同軌”現象也好理解了,當時秦始皇還未出世,自然沒有“車同軌”的措施。
陳景元先生還從兵馬俑的位置論證了他的觀點。他認為,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但秦時的“三百丈”只有六百九十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兩公里處的兵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其中。而秦宣太后的墓陵則可能在這一帶。根據《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臨潼縣誌》等史料記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十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四里。由此可以推測,秦宣太后陵就在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兵馬俑坑附近。可見,兵馬俑極有可能是秦宣太后的陪葬而不是秦始皇的。
但學者們也提出一些反駁的證據,如在兵馬俑中有銅戈上刻字“三年相邦呂不韋”,呂不韋是秦始皇還是秦王時的相國,不可能出現在根本沒見過他的宣太后墓中。另外,一號坑前的五個探方內還出土了刻有“四年”、“五年”、“七年”等字樣的十餘件銅戈,這些字樣實際上可以成為確定兵馬俑年代的直接證據。又如像“十六年寺工‘某’造”的字樣,“寺工”作為中央管理手工業的一個官署,只有在秦始皇時代才有。
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兵馬俑真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那麼哪裡是宣太后的陵墓呢?目前考古學者還沒有發現足以與兵馬俑匹配的宣太后墓。
還有人認為,秦宣太后晚年被迫還政于昭王,無權無勢,秦昭王不可能為她修建大規模的陪葬墓。再說,按照《戰國策》的記載,秦宣太后不相信人死後還有知覺,所以不可能為自己弄如此大規模的陪葬。因此,規模巨大的兵馬俑陪葬墓與秦宣太后沒有關係。
眾說紛紜,究意兵馬俑是誰的陪葬?一時間撲朔迷離。或許隨着後續的考古發掘,這個謎團終會真相大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