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azii 2014-3-19 00:20
唐高宗不是窩囊廢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也是武則天的丈夫。武則天從他的手中奪走了政權,建立了短暫的大周王朝,讓李姓男人們着實丟了一把臉。因此,歷史上對唐高宗的評價是“昏懦”。最晚從歐陽修撰《新唐書》以來,就把他當作“昏懦之主”。那麼,高宗果真是一個“昏懦”之君嗎?不盡然。
有人認為李治並不昏懦,他之所以被如此評價,只是因為後世的歷史學家為了防範武則天式的改朝換代再次出現,因而不遺餘力地醜化武則天,連帶著也把唐高宗弱智化了。在這個醜化的過程中,以宋代史學家如司馬光等人發揮的作用為大,這又與宋代曾有多位太后深入參政的政治現實相關。
文治武功不遜于李世民
唐高宗是掩蓋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光環之下的一個男人:不爭氣的兒子,懦弱的丈夫。對於高宗,自古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環中考察,即使對他在位期間的政治評價,也會和貞觀之治聯繫起來:“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明了高宗的政績。
那麼,究竟是他本身懦弱,還是歷史學家把他寫懦弱了?答案應該是後者,有幾點可以證明。
其一,唐高宗做太子的時候已經跟武則天發生了不正當關係。那時候武則天是庶母,是母子關係。如果二人曖昧之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後果不堪設想,至少要被廢掉太子之位。他敢做這件事,可見他不膽小。
其二,唐高宗繼位之初,他的舅舅長孫無忌把持朝政大權,唐高宗不服,要奪權。當時唐高宗的勢力還無法與長孫無忌相抗衡,但是他經過不懈的努力還是奪了權,最後把長孫無忌貶至外地,致其自殺而亡。
其三,從高宗時期的歷史發展來看,他的功績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包括他的父親。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暫停了對遼東(高句麗)的戰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眾地方官詢問百姓疾苦,鼓勵臣下就國計民生發表意見。
他也很善於聽從勸諫。有一次,他出外打獵遇雨,就問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麼樣才能不漏一點水?”臣下說:“要是用瓦做,就不會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應出來打獵遊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評。顯慶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徵詢如何能夠減輕百姓負擔。大臣來濟指出:過多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出工則誤農時,出錢又花費很多,應該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發。高宗虛心採納。這種虛心求諫的政治作風與太宗如出一脈。
高宗對於法律建設也十分重視。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議》(與《羅馬法》並稱),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高宗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高宗時期的軍事成就也不容忽視,唐朝在這一時期滅亡了東西兩個大敵:西突厥與高句麗,也順帶壓制了一下日本的氣焰,換來了中日千年和平。單從征伐高句麗的戰果來說,太宗李世民曾親征卻徒勞無功,而後來高宗先後派大將蘇定方、李績(即李世績)、劉仁軌以及薛仁貴經略遼東,最後兵圍平壤,滅了高句麗,並在遼東設立九都督府。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顯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從高宗對於長生之術的冷靜態度和對醫學的信任來說,比起乃父太宗也勝出一籌。太宗最終由服食丹藥而死,而高宗身體狀況雖一直不佳,卻能夠客觀坦然地面對。他對於胡僧的長生藥從不迷信,認為“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他對於禦醫的治療都能夠積極配合,即使是在他的頭上扎針也不介意。另外,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修訂了《唐本草》行世。單就這種對生死的科學態度來看,說他“昏懦”就很不客觀公平。
高宗在處置危及皇權和皇位的事件時,也不見昏懦。最有代表性的是發生在永徽三年(652年)的宗室謀反案。當時,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高祖李淵的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勾結在一起,陰謀發動政變,欲推舉自稱有做皇帝徵兆的荊王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以後,高宗立即命長孫無忌負責調查,房遺愛稱太宗三子,即李治同父異母的哥哥吳王恪是主謀。高宗果斷下令,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人斬首,賜荊王元景、吳王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人自盡,吳王恪之弟被廢為庶人,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另有一大批有牽連的人,如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等人被流貶。其中,雖然有長孫無忌趁機專權,打擊異己的情況,畢竟是假手皇帝。觀一葉而知秋,看高宗處理這件事情的手段,恐怕不太可能容忍武則天“專作威福”吧?而這樣的鐵腕作風,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昏懦”掛鉤。
綜觀高宗執政時期,國力在增強,到永徽三年(652年),全國人口就從貞觀時期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此外,民族關係在改善,疆域在拓展,這個被認為是唐朝最弱的皇帝,擁有唐朝最大的版圖。這樣的人能說弱嗎?
退一步說,對於一個守成之君,能夠繼續執行被證明是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繼續沿著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正確道路開拓前進,怎麼能夠給他一個“昏懦”的評價呢?
被稱“昏懦”是因為武則天
李治被冠以昏懦的主要原因就是委政于武則天。顯然,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此事絶難以被以男性為主的文臣武將們接受。歷史學家們把武則天描繪成一個十足的野心家,整個唐高宗時代基本被武則天的陰謀所籠罩。為了說明武則天的強勢,就必須把李治描寫成一個很懦弱的皇帝。
那麼,高宗為什麼把政事委託給武則天?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他的身體狀況不佳,晚年“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患有類似今天的高血壓、青光眼之類的疾病,不能不倚靠他人處理國政;二是因為武則天自身素質高,而且與高宗在許多政事處理上觀點相同,從而取得了高宗的信任。再說,唐朝世風開放,女性參政的阻礙相對較弱,所以高宗委政于她並不稀奇。也就是說,武則天參與朝政應該是出於高宗的意願,並非如歷史上評價的“專作威福”。
另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自從麟德元年(664年),高宗處置了宰相上官儀以後,每逢上朝,武則天都垂簾于後。無論政事大小,高宗都會與她商議,中外謂之“二聖”。從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起,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而此時距高宗撒手人寰還有約十年,可見,這種帝后同尊的政治格局是在高宗思維清晰之時確立的。
高宗雖然委託政事于武則天,但不是完全放任。在他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親自處理國政,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年)三月,即臨死前的幾個月,仍然關注朝廷宰相的任職狀況,並罷免了欺凌舅家的宰相李義琰。與此同時,他還常常命令皇太子監國,代他處理國政,而不是完全依賴武則天一個人。所以,在高宗活着的時候,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況。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斷定,說唐高宗是個窩囊廢是政治的需要,是後世史官的曲意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