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暴君”楊廣的雄才偉略

nanazii 2014-3-19 00:19

“暴君”楊廣的雄才偉略

  隋煬帝楊廣(569—618年)是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楊廣作為暴君、昏君,其名聲之響絶對可以坐前幾把交椅,其罪行罄竹難書:他營建東都、開通運河、巡遊江南、三征高麗,他荒淫無恥、殘忍毒辣、禍國殃民,最終葬送了短命的隋王朝。

  從史書看來,隋煬帝這個曠世惡人,犯下了几乎人類所有能犯下的罪行:謀兄、淫母、弒父、幽弟、逆天、虐民……而他的身上也集中了人類所能有的全部邪惡品質:淫蕩貪婪、狡詐陰險、殘暴血腥、昏亂無能……

  客觀地說,楊廣的人品確實很差,但並非昏庸透頂。楊廣之所以被描述得如此不堪,與中國的史官們一貫不寫“中間人物”,只塑造神或者鬼的傳統有關。文武周召、孔孟程朱等人構成“神”系列,他們是天縱神聖,完美無瑕;隋煬帝楊廣被列在“鬼”系列,與他做伴的有夏桀、商紂、秦始皇、曹操、秦檜,這些“鬼”個個面目醜惡。

  其實,楊廣也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且相當勤奮敬業的君主,也是有才學有政治作為的。如果我們以一種新的眼光來評價楊廣,就會發現,他對歷史並非毫無功績,至少他為唐太宗李世民提供了最直接的警示作用。

  謀兄、淫母、弒父、幽弟的背後

  楊廣與父親的妃子宣華夫人陳氏的曖昧關係給楊廣蒙上了亂倫的惡名,即後世所稱的“淫母”。楊廣還被說成是荒淫無度,宮女數萬。但是不論史書如何貶損楊廣,都不得不承認,他的元配妻子蕭皇后從來沒有被徹底冷落過。

  楊廣十四歲時即與江南大族之女蕭氏結婚,直到他去世,兩人始終情投意合。作為封建帝王,這樣感情專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楊廣曾把南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可見,他對淫樂之事還是有清醒的認識的。

  如果說“淫母”是對楊廣淫亂品性的批判,“謀兄”、“弒父”、“幽弟”則是對楊廣喪失人倫的指責。

  根據史書和演義的記載,起初隋文帝楊堅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楊廣被立為晉王。楊堅和獨孤皇后都喜歡節儉,楊勇不知收斂,生活非常奢侈,楊廣則偽裝出生活儉樸,不好聲色的樣子。每當文帝夫婦到他府中,他就把濃妝艷抹的姬妾藏進裏屋,只安排幾個又老又醜的婦人,穿著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又故意將樂器的弘弄斷,使樂器上佈滿了灰塵,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這些假象讓文帝夫妻倆十分稱心。

  有一次,楊廣外出狩獵,正逢大雨。侍衛給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絶說:“兵士們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豈能穿上獨自避雨呢?”文帝聽說此事,認為楊廣頗有仁愛之心,日後必成大事,對他更加喜愛。與此同時,楊廣又勾結越國公楊素,讓他在文帝和獨孤皇后面前極力中傷楊勇,誣陷楊勇在文帝生病期間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和獨孤皇后本來就不太喜歡楊勇,聽後立刻將他逮捕。隨後在孤獨皇后的堅持下,將其廢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

  604年7月,文帝病重臥床,楊廣認為登基的時機已到,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怎樣處理文帝的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給了文帝。文帝讀後大怒,馬上宣召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此時,宣華夫人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乘她換衣時無恥地調戲她,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楊廣的矇騙,拍着床大罵:“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皇后誤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很快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圍的綫人的密報,他與楊素商量後,帶兵包圍了皇宮,趕散宮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謀殺了文帝。隨後,楊廣又派人假傳文帝遺旨,要楊勇自盡,楊勇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被派去的人拖出殺了。就這樣,楊廣以弒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

  這些事件記載于正史書,應該都是真實的,由此可見楊廣的狡詐和冷血。但是,歷史上為了爭奪王位骨肉相殘的事件比比皆是,宮廷殺戮是封建帝王專權制度下無法迴避的問題。楊廣弒父殺兄,只不過是歷史上為數眾多的宮廷流血事件中的一樁,對其特別加以苛責並不公平。李世民就曾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害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親李淵退位。只不過因為李世民做得相當高明,通過篡改史實,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貶得一無是處,甚至是殘忍無能之輩。加之他自己是一位實力超群的君主,所以後世並沒有特別指責他。

  “多欲好動、勞民傷財”的真相

  隋煬帝最為傳統史家所厭惡的,是其“多欲好動”。在即位的十四年中,隋煬帝待在宮中時間只有四年,其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巡遊的路上。

  有兩件事是史學家用來證明隋煬帝為了自己尋歡作樂而勞民傷財的鐵證。

  其一是修建大運河。

  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征發百萬士兵和夫役開鑿大運河,前後花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隋煬帝在修運河的同時,還在運河兩岸築起禦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四十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史學家們認為,楊廣如此大費周章地開通大運河沒有別的意思,就是為了自己能坐船去江都遊玩。如果真是這樣,楊廣真是昏庸得可以。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楊廣開鑿大運河的目的不僅是便于遊玩,而是有戰略上的意義。

  隋文帝楊堅曾于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通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大致沿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一百五十多公里,名廣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隨着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這段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這應該是楊廣修建大運河的原因之一。

  南北“大運河”開通後,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絶”,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後世雖然極力詆毀楊廣修建大運河的行為,但是卻一直享受着“大運河”帶來的益處。直到清代,大運河一直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連接南北,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到了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退居幕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其功績是不朽的。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導致滅國,這是楊廣作為一代君主的失敗之處。

  楊廣是個高智商的人,他不至于單純為了享樂而發動如此大的一個項目。如果說享樂,充其量也是將國家利益與私人享樂聯繫在一起。

  “三游江都”是隋煬帝只知享樂的重要罪證。如今卻有人對此舉提出新的看法。他們認為,當時江南分裂于中國已經有幾百年了,隋煬帝作為一個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統治之下的王朝君主,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理所當然。南巡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國家統一,其實質是以文化聯絡來鞏固政治統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義。

  隋煬帝每次巡遊江都時都要動用超大規模的船隊,以及空前盛大的儀仗,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絶後,這也是深受詬病之處。但是若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可以有合理的解釋了。當時中國經過長期的分裂後,剛剛纔靠武力被重新統一,君主在新統一的帝國內炫耀其威儀,是有必要的。

  當然,片面地看待上述觀點,難免有拔高楊廣之嫌,但如果全面去衡量歷史,絶不會是虛言。再說,比起後世的皇帝,諸如乾隆六下江南等行為,隋煬帝三下江都實在不應該背負如此重的罪名。即使緊跟在他後面的聖君李世民,其奢華也勝於楊廣。

  史書記載,631年,李世民不顧大臣們一再勸告,命令整修隋代宮殿。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于華麗時,又下令把它拆毀。在同一年,李世民重修隋代仁壽宮,隨後又建造了至少四個新宮殿,其中建於634年的大明宮,後來成為皇帝的主要常居之處;建於640年的襄城宮,用了大約兩百萬個工時。即使這樣費工,當該殿竣工時,太宗發覺它是建立在暑熱之地,不合自己的心意,又命人把它夷為平地。647年,大量工程費用使朝庭不堪重負,導致在次年舉行的封禪活動被推遲。

  李世民還替自己營建昭陵,在唐代十八陵中屬於規模最大的一個陵園。

  如果說楊廣的奢華還有益於政權,李世民的奢華不過是純粹為了個人享樂奢侈而已。可惜的是,成王敗寇,牆倒眾人推,隋煬帝只好背負罵名了。

  修建洛陽城是隋煬帝奢侈浪費的又一罪證。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二百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隋煬帝為什麼修建洛陽城?只要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就可以看出修建洛陽完全是有必要的,而非為了享樂。

  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其所處的關中地區作為基地過于偏僻,難以由此遏制東部的敵對勢力。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基礎。此外,洛陽是當時水陸運輸的自然中心,及儲藏和轉運貢糧的要地,洛陽作為中轉站,大大減少了各地向首都長安運送糧食的人力物力。正是洛陽據有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也促使唐朝在將近三百年期間以洛陽為東都。

  隋煬帝所做的上述幾件事,從某個角度來看,都是功在千秋的。當然,其初衷不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以及好大喜功和個人享樂。而且,因為這些浩大的工程都是在短時間集中完成的,顯然加重了本就勞頓的民眾負擔。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味地強調其負面,也不能只看到他的功績。

  對外用兵的功與過

  隋煬帝一生對外多次用兵,被認為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特別是三征高麗,被認為是為隋王朝敲響了喪鐘。然而,客觀地說,楊廣四處征戰,也為維護中國統一作出了的貢獻。

  有三個事件可以作為證據。

  其一,統一南北。

  589年,年僅二十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向富裕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當時人們稱長江為“天塹”,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能突破,可見這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所向披靡,一舉突破長江天塹。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此語出自唐朝人所撰的《隋書》)。

  590年,楊廣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此後,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當地的學者來整理典籍。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開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二十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放眼歷史,這種成就並沒幾個人能輕易達到。

  其二,收復遼東。

  早在東晉年間,中國北方高句麗部族興起並佔據遼東,改襄平(古遼陽)為遼東城。612年(隋大業八年)正月,隋煬帝率軍一百多萬,東征高句麗,並將高句麗兵逼入襄平城(即今遼陽)固守。隋煬帝一面圍城,一面安撫遼東人民,建置郡縣,以為統治。這時,另有一支大軍會師鴨綠江西岸,進逼平壤,但戰鬥不力,喪師三十萬,敗回遼陽。因此,煬帝于七月二十五日撤遼陽之圍,引軍歸還,並以所收復之地,置遼東郡。

  隋煬帝楊廣是個好勝的人,拿不下遼東城並不甘心。他對身邊的侍臣說:“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天,我要拔山移海,也能夠辦到,何況這小虜呢!”於是,在第二年(隋大業九年)春天再次出兵,渡過遼河,揮軍直下遼東城,利用飛樓撞、雲梯、地道等一切工具和辦法,四面俱進,晝夜不息。但因高句麗兵固守城池,一連二十多天也不能攻下。隨後煬帝又號令軍士製作布囊,裝滿泥土,壘起闊三十步的土牆,高於城齊,名“魚梁大道”,準備登城攻殺。就在此時,後院起火,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以李密為謀士,聚眾造了反,其中包括一些文武官僚的子弟。楊玄感是幫助隋煬帝篡立帝位的開國元老楊素的兒子,文武全才,四方知名。楊玄感反書傳到遼東,煬帝無奈,只好於夜間悄然撤離,領兵回去平息楊玄感的叛亂。

  隋大業十年(614年)二月初三日,煬帝第三次征伐遼東。這時,高句麗已經困頓不堪,無力抵抗隋朝的大軍了,到七月末,高句麗王派使臣向隋軍下了降表。從此,遼東又歸回到隋朝的管轄內。

  其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地出發,經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西部自古是大漠邊關,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在翻越大峽谷時,由於當地溫度終年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大都失散,隋煬帝本人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了苦頭。可見,這次出行絶不是遊山玩水。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封建時代,足跡遠涉西北的皇帝,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610年(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此舉無疑使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與中原的關係進一步緊密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方在多個方面的聯繫與交往,這是實實在在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里,也可謂舉世創舉。絲綢之路的暢通,讓隋朝成為更開放的國度。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發動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南部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河套一帶)。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修訂法律,創立科舉制

  楊廣創建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科舉制度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機會,是一個了不起的制度創新。

  楊廣還恢復了被楊堅廢除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並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為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作出了貢獻。楊廣還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最多時有三十七萬卷,七萬七千多類。相比較而言,唐朝盛世玄宗時期藏書最多時也不過八萬卷,其中唐朝學者自著的就有兩萬八千多卷。

  此外,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隨後的唐朝基本沿用了隋朝的制度。

  單就以上這些成就而言,隋煬帝就不能被說成是一個昏庸的暴君。

  無論楊廣的功績如何,隋王朝的天下確實是敗在他的手上,這無話可說。他之所以敗得如此慘,應該與他的性格有關。

  《隋書》記載楊廣“美姿儀”。中國第一美男子潘安,史書也僅是說“美姿儀”,可見楊廣長得非常帥。楊廣的文學修養也極高,秦觀的名句“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取自楊廣的詩句“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隋煬帝在西巡途中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被認為是千古名篇,通篇氣勢磅礴,頗有魏武之風。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也顯示了他不凡的文采。後代文人對他的詩文十分推崇,認為“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頽風,力標本素。古道于此復存”。後人不吝于給一位惡名昭著的人如此高的讚美,足以證明其文采之斐。

  楊廣的口才也非常了得,經常把下面的大臣辯得無話可說。

  除了這些,楊廣的軍事才能也非常出色,十三歲時被封為晉王,並做了并州的總管,拱衛京城;二十歲時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攻陳,並完成統一。楊廣還在隋朝抗擊突厥的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後給突厥致命一擊,奠定了隋朝對突厥的勝利。繼位後,他還派軍滅了吐谷渾(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國家),打通了與西域的商賈往來,即使是隋朝滅亡前夕,西域各國依然臣服于大隋王朝,給隋朝納貢送禮。

  優秀的人往往容易剛愎自用,目空一切。楊廣就是如此。他的嫉妒心極強,容不得比自己有才華的人,遇到詩比他寫得好的大臣,往往要找藉口除掉。當時內史侍郎薛道衡名冠天下,所作《郎王冑文詞》被天下人追捧,楊廣妒其盛名,終於找藉口置薛于死地。

  他還聽不得任何反對意見。他曾對大臣宣稱:“我天生不喜歡聽人唱反調,那些所謂敢犯顏直諫的人,都說他們忠誠,但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陞官晉爵,就別學這一套。”這樣一搞,誰還敢說真話?久而久之,包圍在他身邊的必然是一幫奸佞小人。一個帝王,無論多麼聰明,智慧畢竟有限。如果心胸狹窄,與臣子的距離自然就遠了,很難成大氣候。所以楊廣的下場是可以想象的。

  楊廣的滅亡除了與他自大和狹隘的性格有關之外,還與他過于好動且不滿足現狀的特性有關,這可讓他犯了大忌。

  在他統治期間,規劃和改革一直在進行當中,沒有一天不在興建工程、外出巡視和進行戰爭。遷都洛陽、重修長城、開鑿運河、招徠四夷,每一個舉措都是大動作。同時,因為膽大好勝,他一生做了許多出人意表的事。他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唯一一個遠至青海巡遊的人。

  他對中國之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遣使遠至中亞、波斯等地,收集了“瑪瑙杯”、“獅子皮”、“火鼠毛”、“五色鹽”等物而返。他對南方煙波浩渺的大海也十分神往,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時還是未知島嶼的台灣探險。

  所有這一切,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都相悖離。中國傳統文化講求清心寡慾,對於鋭意進取抱著警惕和懷疑態度。煬帝的這種個人氣質,總的來說,並不為歷代文人所喜,而歷史其實是由文人所記錄,在他們的筆下,煬帝難免多被非議了。

  客觀地說,隋朝的滅亡不僅僅是因為隋煬帝的“過”,而隋煬帝“過”也不只是他個人的錯,而是有深層的歷史背景。

  隋朝的建立,並不是楊氏集團艱苦卓絶打下來的,而是楊堅通過“和平的手段”從北周皇帝手中搶來的。因為缺乏農民戰爭及體制上徹底的改造,前朝的社會矛盾和制度弊病被全盤繼承下來,隋朝的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談不上積極地去解決。事實上,魏晉以來的世家大族勢力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尾大不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十分尖鋭。這種矛盾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南北文化的差異,造成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第二,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間的矛盾日益激烈。隋煬帝沒有很好地處理這些矛盾,用人不當,這也是隋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隋文帝楊堅聚斂財富,恰好支撐了煬帝楊廣的揮霍奢靡。

  每一個皇帝都有貪婪、貪圖安逸的一面,當條件充分時,這一面便暴露出來。即使明君代表李世民也逃不出這個規律。貞觀初年,動亂剛結束,社會經濟蕭條,所以李世民提倡節儉。到了貞觀後期,社會經濟恢復,李世民也是“錦綃珠玉,不絶于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帳煩勞”。可見,煬帝與太宗被傳統史家一個稱作暴君,一個稱作明君,實在是時勢造就,他們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難怪有人提出了“如果隋煬帝早死幾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幾年,他們的歷史評價是否要掉個個兒”的假設!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暴君”楊廣的雄才偉略